这是第一辆能开的互联网汽车,要对PPT造车喊出一声“不”。
3月9日,16点05分,北京751Dpark。一辆汽车驶入光束,停稳,鸥翼门升起,沈海寅下车,他背后的大屏幕上,“奇点汽车”四个字缓缓打出。
智车优行首辆“造型+功能”样车,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完成第一次公开亮相。
作为智车优行CEO,沈海寅为整场发布会注入了务实的主基调。例如续航里程、百公里加速、最大功率、预计售价等吸引眼球的数据,沈海寅只字未提。
但是,这并不妨碍这场发布会拥有关于智车优行现在与未来的极大信息量。例如:
1、为优化产品三电动力系统,战略投资了日本GLM(Green Lord Motors)电动跑车公司;
2、为促进产品设计,在法国成立了产品设计中心;
3、为填补机械与制造端软肋,已经与一家主机厂达成了合作协议,力争201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
4、为提升技术实力,联合TI、QNX、LG、SHARP等多家供应商,通过参股、利益共享等合作形式展开共同研发。
5、在智能驾驶领域,联合中科院、清华大学、地平线机器人技术、Minieye等科研机构及企业展开深入合作。目前已研发出1套ADAS系统、1套防疲劳驾驶系统、1套夜视系统。
但此时此刻,我们更关注这辆车诞生的台前幕后。
在将“奇点汽车”开上舞台中央前,沈海寅上一次驾驶它,是在怀柔的试车场地,引来围观。
但该车最值得围观的重点并非炫酷造型,而是作为互联网汽车,第一次摆脱了模型车的帽子,真真正正的跑了起来。这是此前包括博泰、游侠、甚至乐视发布的概念车都没有做到的。
奇点汽车内饰
如果将整车产品分为机械、动力、连接、智能四大系统,那么,目前智车优行主要做的是第三和第四部分,其中连接动力、机械、智能系统之间的电子系统是自己部分主导研发和设计,智能系统部分的软硬件完全自主研发落地。
另外,在机械和动力系统方面,目前智车优行的三电系统主要是和供应商合作,对方提供技术,而机械部分则交给了设计院和合作车厂,这也是保证“奇点汽车”能够上路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北京发布会上亮相的“造型+功能”样车,并不是智车优行唯一的一款“奇点汽车”。1200公里以外的上海,另一辆“奇点汽车”在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同步亮相。他搭载了相同的仪表盘系统和车机系统,虽然只是一辆不可以开的“模型车”,但造型设计却更趋于量产化。
上海同步展出的另一辆奇点汽车,更接近量产
按照沈海寅的说法,这辆车大量采用了可以量产的材料和工艺,将过往概念车上炫酷的大面积碳纤维与合金件取而代之,产品整体上“基本有80%-90%可以实现落地”。
在两辆“奇点汽车”具体数据和功能层面,智车优行此次并没有透露过多的信息,这与此前互联网造车产品发布会的套路有些不同。当被问及原因是,沈海寅私下和车云菌透露:
虽然该车于今年1月份开始在北京路测,并且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测试数据,但由于测试还是相对简单,数据的准确性不够,发布出来的实际价值有限;
功能方面,例如智能车载系统的一些功能,用户即使知道也体验不到,而等一年多以后用户体验到了,具体的功能形态肯定发生了若干次迭代和变化,因此现在谈意义也不大。
总体来说,数据和功能都比较“务虚”,而沈海寅希望更加“务实”,并走出行业对互联网企业PPT造车的诟病。那么,智车优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到底做了哪些务实的行动呢?发布会给出了答案。
沈海寅与奇点汽车
在最棘手的制造方面。智车优行已经和一家国内主机厂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将在不久后公布具体信息。智车优行与这家主机厂签订的并非通常我们理解的代工协议,而是合作协议。具体来说,智车优行一方面可能会参与主机厂的生产线改造,承担一部分改造费用;一方面与主机厂进行电动车产品的共同研发,例如带三电系统的底盘,研发成果双方共享。
不过,一定有人会质疑,智车优行除了在智能车载系统外,产品的研发实力如何给予车厂支撑?事实确实如此。
这里就要说到智车优行此次发布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战略投资日本GLM电动超跑公司。这家公司依托于京都大学的研发背景,目前主要的两块业务,第一是电动超跑整车产品制造,第二是多模块三电平台研发。据悉,未来除了将智车优行的智能车载系统植入GLM的整车产品外,智车优行的“奇点汽车”也将由GLM提供整套三电技术,并联合主机厂,供应商把技术落地。在这个过程中,和主机厂形成联合研发关系,互利互惠就成为了可能。
事实上,战略投资GLM也体现了智车优行在供应链领域的新玩法。
按照沈海寅的想法,如果能够通过参股、利益共享等合作形式展开共同研发,那么供应商生态将会和现有的体系大不相同。
举个例子,此前车企希望电机企业研发一款电机,无非是给出一笔研发费,但如果车企有思路,能够在前期不付费的情况下,引导电机企业按照自己的思路做,未来产品上车后享受整车利润分红。这对于供应商来说是一种技术优化、对于车企来说将费用换一种形式支付,双方利益捆绑更紧密。
在车云菌看来,这种模式现阶段虽然没有得到验证,但逻辑上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目前,除了GLM之外,智车优行还将联合TI、QNX、LG、SHARP、信利、大地和、大郡、欣旺达、地平线机器人技术、思必驰科技、异视科技等一批供应商,试图通过上述合作形式共同研发。
李德毅院士与沈海寅
在自动驾驶领域,目前智车优行还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签署了《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驾驶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另外,智车优行与余凯博士创立的地平线机器人技术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研发ADAS系统,车辆检测、车道线检测和行人检测系统的demo也首次在本次发布会亮相。
发布会上展示的智车优行ADAS系统运行视频
在汽车制造商角色之外,智车优行的身份其实并不单一。在合适的时候,智车优行也会以现有传统主机厂一级供应商的角色存在,“两条腿”走路。
车企与供应商,两种身份和背后的发展思路看似相悖,但实际却存在内在的联系和互补性。沈海寅认为,作为车企自己造车,一方面可以让智车优行进一步理解汽车产品本身,真正拥有自己的主导产品和技术,一方面也会让其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合作也会更有话语权,最终促成更深度的合作,聚焦产品,形成一种双赢局面。
沈海寅特意强调了“用户”。在他看来,智车优行比现有车企更懂用户。以这次百万股权征名活动为例,有来自全球的众多用户为智车优行的产品起名,最终包括“魔法汽车”、“优行汽车”、“老虎汽车”等多个名字入围,最终“奇点汽车”票数最高当选。
在沈海寅看来,这个名字更“科技范儿”。1970年,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等人提出“奇点定理”,“奇点”作为大爆炸宇宙论所追溯的宇宙演化的起点,具有一系列奇异的性质,无限大的物质密度,无限大的压力,无限弯曲的时空…目前,“奇点汽车”商标已经进入注册阶段,一旦注册成功,就将成为第一个由用户参与创立的汽车品牌名。
在发布会之后,车云菌和沈海寅聊了聊钱。沈海寅坦言,从现在的“奇点汽车”亮相,到一年多以后的小批量量产,“总共还需要3-4亿人民币的投入”。智车优行希望能够分阶段融资,而非一次性大额融资,从而提高资金的效率。
在动辄亿10亿美元计的汽车制造领域,智车优行的初期投入并不算大。当车云菌表示质疑后,沈海寅的回答很有意思,很多事情其实并不绝对,“当年李书福拿着1亿人民币,不是照样把吉利带出来了”?
我要说
登录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