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LINC2014、2015两届创业大赛的特邀嘉宾,马钧教授给了我们两个点醒。
与马钧教授谈汽车、聊创业,不论哪个话题切入,都能引出来一堂课的知识储备。从大陆、德尔福等零部件供应商,到宝马、奥迪等整车厂,再到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的双聘教授,马钧教授所提供的不止是汽车上下游供应链、生产商、后市场等全产业体系掌握,更是结合教学科研而来的最前瞻的技术判断。
宏观层面的巨大知识体系如何落入微观分支的技术创新?前沿趋势判断如何应用于汽车生活的点滴?从这几个命题展开,作为LINC2014、2015两届创业大赛的车云导师,马钧教授给了汽车创业者两个锦囊:
一、主机厂更多的是在做集成,急需中小企业创新
马钧教授介绍道,从本质上来讲,主机厂更多的是在做集成(intergration)。“主机厂本身的创新驱动力不够,其创新流程和体制本身不够创新,其中牵涉到的零件、环节太多太复杂。”
另一方面,产业链条深远、耗时长,单单是了解一个制造环节就需要一个从业者几十年的职场投入。这也就决定了汽车业的根基分层。
“拿德国举例,80%的专利创新、工业制造、零部件核心技术,都集中在中小企业的手上。”金字塔式的商业模型决定了德国的工业基础极其深厚:大学、研究所、科研机构等是金字塔的基础,中间层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顶端才是主机厂的集成整合式创新。
“德国工业创新的第二主力因素来自于跨界。”马钧教授介绍道,皮革皮质的创新很多来源于化工产业,车内智能装置来自于消费电子类创新,车内设计来自于时尚业理念创新等等。
再者,汽车创新是一种社会体系的创新,被迫与很多其他领域产生交互,交通、法规、道路、城市规划、人的行为等等,政治、经济、人文等宏观要素缺一不可。
把这所有要素对接在一起,汽车产业的未来脉络似乎可期,马钧教授也给出三个词,“绿色、安全、互联”,但更重要的是:呼唤中小企业的底层技术创新。他们未来将具备链接技术革新的空间。
二、中国市场有着最包容的车主用户,缺的是技术创新
作为021孵化器的董事长、联合创始人,马钧教授毫不吝啬的羡慕着那些以一己之力牵动着科技创新与应用开发的学者教授们,“在斯坦福,一个教授、一个研究所就是一个孵化器。”学以致用、研以致用,以科研去带动实验室技术的走出去,以孵化来促成市场运营的走进来,这是马钧教授发起021孵化器的根本原因。
略显可惜的是,当下的汽车创业多集中在以互联网资源集中型企业来推动运营层面、理念层面的变化,那些真正以技术革新来重塑整个商业模式、基础架构的创业项目,着实不占主体。
在马钧教授看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更新迭代,中国市场有着最为包容、最能接受智能汽车使用体验的用户,“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创新。这也就决定了,如果我们做创新,就要做偏电子产业类、偏互联网类的创新。”也就是说,中国的创业市场需要大量IT、交通、商业模型等方方面面的人才。
“中小技术主流没有培养起来,而是培养一两个superstar,头重脚轻。”另一方面,贪多求全、急功近利的创业氛围让很多项目有一种失焦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一个扎实稳打去寻找技术底层力量的孵化机构,无疑需要“慢”下来。
车云小结:
“有点小理想,做着试试看。”马钧教授对孵化器的定义不复杂,正如他所描述的那样,几位跨学科的教授坐在一起,头一碰就是一个好主意。而我们相当清楚的是,不论是同济大学优势学科的研发能力,还是汽车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马钧教授背后站着的,正是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正向推动的创新趋势。
而他本人,也将带领着越来越多的技术大牛与科研小能手们,从宏观着眼,从点滴改变。
我要说
登录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