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汇#Vico盒子借OBD数据收集,打造汽车服务托管

OBD数据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创业者们有没有夸大概念、空谈收集?来看看89年新晋创业小生的Vico盒子畅想。

2月27日,车云会创投汇线下沙龙,30家投资机构+10家汽车科技媒体+N多热情观众齐聚3W咖啡。创业者如何在短时间内聚焦眼球,既能讲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又能获得资本和媒体的青睐?且看他们的现场发挥。

本文讲者李昂,作为本次创投汇最年轻的项目选手,面对投资人的犀利质疑,89年的他带着北京小伙的胆识出场。


Vico盒子创始人 李昂

李昂:

大家好,我叫李昂,我做的是一个汽车上应用的硬件产品。在介绍产品之前,我想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大家都有车,修车过程中我们有很多顾虑,比如车到底怎么坏了,应该怎么修,应该修理、更换的部件是什么,去哪买、配件是不是拆车件,技术工人的水平等等。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消除这些不爽的感觉。

一句话介绍我们做什么:

我们基于汽车产生的数据为车主提供智能化服务,努力优化使用汽车包含的内容,我把使用汽车包括两个维度,第一个是操作,第二个是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们的发展目标,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发。主要做一些硬件开发,包括逻辑整理;产品阶段,我们想小批量生产,进行一些功能迭代,进行出货;盈利阶段,有一些可预见的盈利方式,稍后介绍。

汽车在一个月会产生上T数据量,如何把这些数据量整合成对用户有意义的方案呢?我分六部分介绍我们做的工作。

首先介绍一下背景,Vico盒子做一种平台,对接了五种身份的用户,车主这里指刚才说的在修车、使用汽车过程当中很多不爽的行为,我想做车主和维修厂的O2O对接,把这种归纳为一个词叫汽车服务托管。我们通过汽车里读到的数据可以分析现在的车况如何。

下面讲一下后市场,因为要对维修厂进行对接,维修厂在国内分三个身份,专项维修店是钣金,一类店大多有4S店的帽子,他们能够做的事情基本一样,但是风格、擅长维修的都不同。我设想的车联网O2O发展模型,最基本的是数据采集,把数据准确采集出来,对它进行清洗,找出一些特征值,这个是比较复杂、数据之间相互耦合的过程。

将数据送到服务器,在云端对服务器进行一些包装,最简单能够实现的是使用行为的优化。使用汽车代表的两个方向,第一个是操作的干预,现在我驾驶行为不涉及即时应用。我只是在常态化一些操作,把不应该有的操作规避掉。

组织一些线下活动让产品变得好玩起来,汽车后市场服务产生频率不高,容易产生长尾效应,应该做一些有趣应用,培养使用习惯,再做线下对接。再下一步是售后服务的托管,主要解决用车的不爽感觉,可以知道哪坏了,可以预约一家店,可以在供应商那里下订单,把需要的产品从源头遏住。

下面捋一捋逻辑关系,首先最先要做到车辆需求的诊断,这一个部分是非常难的,我们做了一年研发,都是在这之前把数据拿到安卓应用层,这里做应用研发,做一些安卓操作系统的改装。

我们想做的就是产品可以做到汽车需求捕捉,进行发布,生成定单、付款、维修和评价。

介绍一下技术实现路径,我们从OBD拿数据,一个Vico盒子,有一些传感器跟服务器进行互联,APP可以做一些离线应用,还可以做一些即时应用。OBD有两种使用方法,一种故障码,就是出厂设定,可以看一些数据。还有就是读即时数据,我们做的主要在这一部分,分析出汽车现在需要做什么。

讲一下盈利模式,最开始是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托管。我们做了推广计划,产品设置和功能实现等。如果适用,抓住创新者区间,让他们来帮我实现产品的迭代、实现产品功能的完善,然后进行销售环节,后期有API推广和O2O建设。

对外的营销方案是,从用户知道我们到感兴趣再到适用,借用视频、微信、微博做推广。

介绍一下团队,现在有十个人,分四组,第一组是对汽车比较了解的,他们整理一些汽车业务逻辑,比如我们拿到数据了到底给用户输出什么,这里需要怎么样的数学模型进行转换。这一组是市场运营,主要是设计盈利模式和推广计划,并且执行。另外还有硬件研发和软件研发两个团队。


投资人互动

1、投资人:现在有很多人在做OBD,你在案例和描述团队方面相对较弱。OBD盒子概念上基本上差不多,只能完成一部分,它的数据和信号来源是内向的。假如说车门被撞瘪了,它是不知道的。这种情况下,你的产品业务和产品设计面向哪里?如果面向维修就要注意业务完整,但是数据不能解决所有维修的问题。业务的难点要解决,建议你们再考虑一下完整性。另外应该注意到竞争对手很多很多。

李昂:数据种类采集上,的确处于弱势,但是就我们能够采集的数据,分析之后也能够对接一部分线下服务了,我想做的就是,把这些数据利用上来。并不是把所有数据拿到是最有用的事,而是拿到一部分数据把它发挥到极致是最有用的事。我们的确做不到完全的后市场所有业务全覆盖。

2、投资人:第一点,淘宝上有无数商家在卖,你可以看一下你做的盒子和他有什么样的区别。第二点,从2012年到现在,我看过六七个做OBD的,这非常难。因为市场上看到的OBD所能获取的数据非常少,远不能满足需求,你一定要找到车厂,直接挖最核心的工程师,每个车厂模式不一样,只要不是车厂核心的工程师一定不会懂。所以必须从每个车厂找到至少一个工程师参加你团队,才能破解这个,难度无比高。

说到创业,应该自己先练,成了,到一定价值才融资,不能让投资者承担全部风险。  

车云观察

诚如投资人所说,做OBD生意的多如鸿毛,价格也从几十元至几百元浮动。这么一个门槛低、技术含量低、已经被复制到滥大街的小插件,为什么还有人对它感兴趣?除去这些标签式的意识偷懒,OBD还有哪些点是可以拿来做创新的?

具体来说,以OBD切入的创业形式大都围绕以下几个方向做数据的延展——

  1. 维修保养类:大多以车内插件+车主手机应用的组合形式出现,不论外在表现形式如何,实质都在玩数据概念。读取并分析OBD数据,保养、油耗、维修等基本用车功能和延展想象随之而来。借由手机APP的车主注意力占用,线下O2O业务的铺叙顺势而为。这类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在强调——硬件挣不到钱,服务才是赢利点。

  2. UBI保险类:国外最早出现的模式如MetroMile,通过行驶里程来收取保费。同样通过配套应用来查询数据及年检,并支持定位查找。国内暂未见到相对明朗的创业模式出来(若有遗漏,欢迎补充)。

  3. 新开发类:Truvolo,之所以把它单独拎出来讲,并不是说它在技术和操作方面有什么独特性,而是它的初创由头,一对父母担心孩子的驾驶习惯,于是开发了一款新产品来进行数据监控。云端储存,支持多账号绑定、查看。

讲到这里,不言而明。一言以蔽之,数据玩的好,一切都有了答案。

目前的大多复制式产品多出现在第一群体,套一个OBD的概念就自封大数据了。汽车行业的壁垒众所周知,资源与技术是两大门槛。

第二类畅想式创新一旦入口打开,车主贡献车辆数据,保险公司借此获得用户数据以识别用户,而应用开发商获得用户。

此外,符合特殊使用人群的创新产品爆发力不可小觑,市场上这类人的小众需求虽然是被忽略的,但它是强存在的。在其他产品还在试图以低廉的价格积累首批客户群时,小众类产品天然聚合。

OBD想做出色,没有深挖数据的技术和资源是难以为继的。简单的数据测试与记录不足以诠释OBD的意义,而在精深的壁垒面前,想着撬起小块糖果尝甜头的,笑不到最后。

更多评论 收起评论

我要说

欢迎您!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