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一曲,飞思卡尔方案后装车机沉浮记

  • 2015/07/22
  • 车云网

时至今日,还在后装上推飞思卡尔平台的车机厂家,已经基本上看不见了。飞思卡尔所有在前装汽车电子的优势,全部成为劣势。

飞思卡尔(freescale),鼎鼎大名的车载半导体公司,世界排名第一,原来叫做摩托罗拉半导体部门,后来从摩托罗拉分离出来成为一家独立的半导体公司。然后关闭了手机半导体业务,专心汽车半导体,2015年,和另一家汽车电子半导体巨头NXP(前身是飞利浦半导体部门)合并。


在前装汽车电子领域的无限风光

飞思卡尔的车载半导体芯片,广为前装汽车厂和零部件厂商接受,从发动机控制,车身控制,仪表,安全模块,电源模块,娱乐系统,无处没有飞思卡尔产品的身影。可以这么说,没有飞思卡尔,就没有汽车电子。

随着车载娱乐系统的重要性日益体现,飞思卡尔也发布了自己的ARM核心的CPU ,就是著名的I.mx系列,从i.MX2,3系列,到现在的5系列和6系列,性能越来越强大,广受汽车整车厂和汽车零部件公司的认可,建立了自己牢不可破的市场地位,其他竞争对手,比如ST 的OMAP系列、瑞萨的MP系列等等,纷纷败下阵来。

在车载导航领域,汽车厂和前装汽车电子厂家对于飞思卡尔更是到了迷信的地步,几乎是非飞思卡尔不用,从ARM9 的I.MX35,到ARM cortex A8 的I.mx516,以及改进版i.MX536 ,一直到现在多核的i.MX6D/Q。

除去国际汽车电子巨头博世、德尔福、大陆等,国内为车厂配套的前装导航厂商几乎毫无例外的使用了飞思卡尔的i.MX: 北京远特科技有限公司为吉利帝豪、长安等车型用的是536,赛格导航和TCL康钛,都是用的6Q,使用6Q的还有上海的博泰,他们用于荣威350的导航也是使用了536 。

可见,没有任何一家汽车半导体厂,能够获得飞思卡尔这样的荣誉。当你和汽车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的时候,如果你提起的是三星、CSR、或者telechip这样的似乎也比较著名的厂家时,可能一脸的迷茫;因为这些都是在民用领域的佼佼者,而在汽车电子,尤其是前装汽车电子人的眼里,这些都是“山寨”厂家才用的东西,唯有飞思卡尔,才能令人放心,至少不会犯错误。

所以,如果你做的是前装汽车电子业务,请牢记这一点,如果你不是飞思卡尔的技术平台,请你做好被蔑视的思想准备——汽车厂的技术人员通常是很高傲的,虽然他们也不一定知道这是为什么。

话说一些内资品牌影响力比较弱的汽车厂,则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使用飞思卡尔技术平台的产品,通常价格很高,这对于靠低成本,低售价去争取一席之地的小品牌汽车,是难以接受的。但是使用其他方案的产品,又不是那么令人放心。真是两头难!

在民用数码和后装汽车电子败走麦城

汽车前装市场虽然看起来高大上,但是这仅仅是面子。其实里子同样重要,那就是出货量和利润。这个更加实惠。

前装汽车电子中,导航的装机比例仍然是偏低,因此,飞思卡尔开始垂涎后装汽车导航甚至民用数码市场。

首先出场的是i.MX515 ,它是516的商用版本,功能和汽车级的产品516一样,但是价格比较低,适合非前装。

首先的试水,是在2011年看中了正在兴起的平板电脑市场。实话说,i.MX515 在当时来说,是一个还算不错的芯片,A8核心,800MHz 主频,配以512M的DDR ,跑起安卓2.2 来,还算可以吧。

飞思卡尔联合了一家北京的方案公司,信心满满的杀向平板电脑市场来了。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民用市场可不像前装汽车电子,飞思卡尔遇到了一个死对头,那就是三星,三星可不是等闲之辈,在民用数码电子领域,那是无敌的。三星主推的 S5PV210也是一个A8 核心的CPU,但是,恰恰所有的参数,都高过飞思卡尔的51。1G主频,1G的DDR,使得最终产品的效果远远超过了飞思卡尔的产品,民用市场可不管你汽车电子那一套,51芯片几乎没怎么过招,就稀里糊涂地败下阵了。

笔者听过平板电脑厂老板对飞思卡尔方案平板的评价,就是成本高,电路复杂,速度慢。

从此,飞思卡尔的CPU在平板电脑市场就一蹶不振。包括后来的53系列,6系列,也基本上没有建树。

当然,随着其他CPU厂家的兴起,三星CPU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低,更不要说飞思卡尔了。

那么,飞思卡尔在同属于汽车电子的后装导航领域是不是能够携前装之势,攻城略地呢?

事实相反。

前几天,笔者遇到一个飞思卡尔的业务人员,他半开玩笑的和我说,建议你们不要选飞思卡尔的平台来做后装导航。

看,自己就投降了。

其实,飞思卡尔在后装的经历,还是有一番可以书写的地方:

2012年左右,深圳一家叫做阿科达的导航厂家(我的好朋友,外号叫做雷克萨斯的兄弟时任总经理),率先在行业中推出了使用i.MX515,搭载安卓2.2 系统的车机,获得了每月3000台左右的销售成绩,和WINCE 每月几十万的销售量比较,虽有点微不可道,但是现在看来,却是飞思卡尔CPU在后装导航车机上取得的最辉煌的成果。

后来,一些后装车机厂也陆续使用了飞思卡尔的51或者53方案,可书可写的厂家有:耀美、中通、华阳,以及后来转向前装的华为汽车电子和TCL康钛。

后装汽车电子,我认为和前装是两个行业,不同的产品理念,不同的性能功能要求,不同的成本价格体系,有太多的不同。

时至今日,还在后装上推飞思卡尔平台的车机厂家,已经基本上看不见了。飞思卡尔所有在前装汽车电子的优势,全部成为劣势:

  1. 1、成本高。相比其他厂家的CPU ,价格相差两倍。

  2. 2、性能不高。从单核A8到4核6Q,飞思卡尔的CPU在速度效能上就没有胜过其他品牌的CPU,而且现在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安兔兔跑分,其他CPU动辄在2-3万分,6Q却在一万上下徘徊。

  3. 3、外围电路复杂。CPU周边必须要支持的模块,比如GPS、WIFI、BT等,几乎一个没有,都需要外挂。特别要命的是,最重要的通讯模块3G/4G,也需要外挂。这样导致使用飞思卡尔芯片的车机,架构电路十分复杂,一方面开发难度倍增,一方面成本高企。

开发飞思卡尔平台的车机,需要非常强大的开发队伍和很长的时间周期,否则不会做的稳定。前装汽车电子项目,往往有一到两年的开发周期,自然可以慢慢做到;但是对于后装来说,那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飞思卡尔平台在后装车机市场几乎全军覆灭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TCL康钛,花费数年时间精心打造了i.MX6Q 车机。从技术上看,是很成功的,但是就是这样优秀的产品,在后装市场也是无奈。现在终于清楚了产品定位,去专心拓展前装市场,并且听说已经有所斩获。

俗话说,一行有一行门道,子曰:该干嘛的干嘛。

飞思卡尔平台,确实只适合于前装,不适合后装,更不适合数码。如果有人还想用飞思卡尔的i.MX6Q 来后装市场分一杯羹,笔者还是劝他赶紧回去。

老子曰: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笔者本文结束的时候,忽然听说做上海做前装的博泰,要用6Q 的产品,准备在后装捞一票,我真是有点啼笑皆非的感觉。后装就比前装容易吗?前装做不好了,就来做后装?这个逻辑似乎不是这样的。

行业中还有一个怪事,就是出了广东,能够做好后装导航的几乎没有(分公司不算),过了长江,便是连前装也难以做好了!

有些事,有些机会,错过了就没有了。

这会正是晚上10点。可以洗洗睡了!


作者石岭,为极豆车联网联合创始人。

更多评论 收起评论

我要说

欢迎您!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