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一款汽车的开发首先是从汽车设计开始的。其实不然,产品规划才是一款汽车的真正开始。
车云陆续推出《十年之养》系列文章,十位在汽车行业奋斗十年的勇士,讲述中国汽车业对他们的十年之养。
第四篇来自一位在车企从事产品战略规划的资深人士,号称是明朝皇族后裔的有理想青年。平时忙于工作,闲暇时则邀上三五好友,换上装备,骑着他的宝驹,来一次自助旅行。他的绰号叫峰兄。以下内容根据采访整理。
在任何一款量产车型的诞生过程,最先开始的工作并不是造型设计,而是产品规划。在一套完整、确定可行的产品规划建立并得到批准之后,才算是正式立项,然后各路研发人马分头正式工作。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汽车的产品规划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产品规划?
简单来说,产品规划就是把客户需求转变为工程输入,做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并为研发人员确定开发目标,同时还需要跟踪目标在研发过程中的实现情况。所以,产品规划主要包含“合理设定”和“目标落实”两块内容。在这里,“合理”两个字很重要,目标太高成本压力大,目标太低市场则竞争力低,目标制定过程就是一个平衡的过程。“落实”更加重要,只有体现到产品中的目标才是真正的目标,否则都是浮云。
目标合理设定,首先是要知道要设定哪些目标。目前,我们的设定评价体系的建立方法和你们车云发布的《车载交互系统评测标准2014版》基本类似,包含十多项评价大项,约400个评价小项。大项方面,主要是发动机、变速箱、内外饰设计、操控性、NVH、人机工程、维修便利性、操控便利性等等;具体到每一个大项下面,则是更为具体的细分评价。
比如发动机,日常大家比较关注的,就是一款发动机的动力性能数据,最大功率和最大输出扭矩,再深入些,就是发动机的功率扭矩曲线。而实际上,作为主机厂,我们在考察一款发动机的优劣时,要评价的问题要多得多。比如启动性能,冷机/热机时的启动情况分别怎么样,在高寒地区、低压地区以及高温地区,是否能够正常而稳定的启动,怠速稳定性能如何,起步表现怎么样,油门踏板响应情况,低速/中速/高速驾驶情况,短爬坡/长爬坡/陡爬坡时的动力性能等等。
很显然,简单的动力性能数据其实并不能简单的分出一款发动机的优劣,只有在各方面都有出色表现的发动机,才是用户需要的、我们眼中的优秀发动机。
再比如操控性,日常大家在媒体文章里能够看到的操控性评价,考察的内容都偏主观,或者是有限的数据,如18米绕桩的最高速度、100-0Km/h的制动距离等等。而主机厂在考察操控性能时,则要考虑主要乘坐/次要乘坐舒适性、不同路面的冲击性、急加速/减速的车态稳定性、转向精准性和稳定性及侧倾等等方面。对于不同需求的车型,我们在舒适性的开发上会有不同的侧重,比如家用车与豪华车就有所不同,前者更多考虑的是前后座整体的舒适性,而后者则将后排乘坐舒适性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
总之,在一款车型的目标设定上,无论是哪一家主机厂,都在越做越精细化和专业化。如何将用户的产品需求,以最合理、可控和最容易实现的方式在产品定义中反映出来,就是一家车企核心机密和技术之一。所以在这里,我也不能再说得更细,否则会有人在半夜给我打电话了。
性能设定
产品要定义的内容确定之后,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给这些定义细分项目确定具体目标。大家都知道,高的性能目标必然意味着高成本,所以每个小项的目标都必然是经过综合考量之下得出的。
首先就是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需求来确定产品性能,这一点大家都很容易理解。而其中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几年之后,用户对一款产品的需求高低?大多数企业的做法,是通过市场调查去完成。找到要设计产品的目标用户群体,并对他们进行详细的调查,然后从调查数据的精确分析中找到结论。
调查做得精确与否、根据调查数据能否做出合理而正确的分析,就是考察失败的关键所在。现在所谓的大数据这么火,而大数据之所以有很大的市场,其核心也是能够从数据中去更加了解用户,并以此为基础开发针对性的产品,投放更加精准的广告等等。
在这里必须要说一说,对用户的需求,有时候会因为成本限制,不可能每一样都能够满足要求,我们就必须要厘清用户需求的重要程度次序,然后最大化的满足要求。所有产品定义之后都不可能对每一位用户都是完美的,产品的优劣点必然存在。所以,后期营销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如何扬长避短就是他们要做的事情之一。
其次是竞争对手的情况。我们必须要了解,未来竞争对手对于一款产品的定义可能会是怎样的,然后根据情况,对我们的产品细分定义进行调整。打个比方,如果我们了解到用户对一款紧凑级车的后排纵向空间需求是80厘米,但竞争对手的未来车型普遍要求做到90厘米,那么我们此时就需要作出决策,是满足用户需求即可,还是要紧随竞争对手甚至超越竞争对手。
再者是我们自己能够达到的水平。用户需求、竞争对手的情况了解之后,我们还需要根据我们自己能够达到的水平,来确定是否有更高的要求。这里其实很重要,因为在这里最有可能会诞生一些我们产品的特质项或者说突出卖点,这些卖点能够让产品有超出用户期待、超越竞争对手的表现。
目标落实
产品定义完整之后,接下来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项目研发开始到最终量产,做好目标的最终落实。任何一款产品的初级定义,都不可能是完整及完全合理的,在研发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变化。有可能某些性能会变得更好,也有可能根据情况将要求降低,但整体而言,一些大的性能要求,是基本不会动的,要动的只会有一些小项。
产品定义工作的优劣,在这一整个过程中就能够体现出来,做得好,那么最终产品的各项性能就与当初的设定越接近,做得差,最后出来的产品就会南辕北辙。即使是小项的改变,最终在细节上也基本能够体现出来。
所以,产品定义的工作绝不是对着一堆表格就能够完成的,一个合格的汽车产品规划师,必须是一位全才。即使是像我这样在车企干了十年,在研发、测试、工艺、生产、售后等方面都有所了解的人,依然也不敢自称优秀。
回到主题,产品定义目标的最终落实,依靠车企有效研发体系来保证。确定了目标之后,整车项目组内相关研发部门的人就会去负责产品开发和目标分解。而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整个过程中,与研发部门进行协调,以确保他们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如果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出现开发目标调整,需要回头去看看这种目标调整是否会影响整车性能,是提高竞争力还是降低竞争力,对项目开发成本是否有影响,只要是涉及到目标调整就是一个权衡的过程,权衡产品竞争力和成本。
当然,如果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有意外发生,由于市场的变化需要提高性能,或者原材料大幅涨价超过预算,那么则需要包括产品规划部门、研发部门、工艺、生产的整个项目组进行会审决定。
到这里,我们来给产品规划的内容做一个简单小结。总体而言,产品规划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作,一款产品做什么,做得怎么样,最终会做成怎么样,是产品规划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产品规划做得好与坏,将直接决定了一款产品最终的竞争力如何。
聊聊对自主整体的看法
最后来聊聊我对整个自主品牌的看法,以及对新人有何建议。
自主品牌的开发能力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很多企业现在已经脱离了完全山寨的开发模式,各自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车型开发。相比合资品牌车型,自主品牌在性能、品质、可靠性方面等确实都还存在一定劣势,这是整体能力的差距。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差距而忽视了自主品牌的进步。相比差距,我觉得进步更加喜人。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是一项大工程,不要指望我们一口吃一个胖子,那是不现实的。
一家车企产品规划和研发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体系能力的建设,不过我觉得更加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的积累。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的建议通常都非常高效,在正式分析结果没出来前,他可能已经可以告诉你结果了。有这种技术支持能让产品定义工作变的更加高效,也更加有说服力。
最后谈谈我对新人的建议:
进入汽车行业,首先必须要多学习。尽量多的学习相关知识,跟任何人学,在任何地点学。如果有可能,通过实际的项目开发经验来学习最高效。
其次尽快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因为这个行业分工非常明确,而且随着行业发展,分工会越来越细。像我们产品规划的,什么都要懂,但也是从一个专业逐一积累起来。
第三是耐得住枯燥而乏味的工作。有时候,汽车的产品定义和研发工作,是非常枯燥而乏味的,甚至在你看来是有辱你的智商。但实际上,当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就会发现,在很多看似重复、乏味的工作里面,恰恰能够学习到一些新东西。当你真的将这些都学到手,那么你距离别人尊敬的专家也就不远了。
我要说
登录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