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在汽车行业奋斗十年的勇士,讲述中国汽车业对他们的十年之养。
「序」
十年前,一群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莽莽撞撞,一脚踩上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起跑线。
十年间,他们不停奔跑,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荆棘与荣光,经历了中国汽车市场从起步到爆发再到稳态的三重奏,促成了中国汽车销量从500万到2000万的体量升级。
十年,他们已为人父,已为人母,却始终不曾离开。这群起于象牙塔的年轻人,与中国汽车产业一起,褪去青涩。
他们的身体,蕴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体温。
车云将陆续推出《十年之养》系列文章,十位在汽车行业奋斗十年的勇士,讲述中国汽车业对他们的十年之养。不一定全面,但一定真实。
《十年之养》的第二篇,来自一位目前在上海交大从事发动机燃烧技术研究的陕西汉子。十四年前的一个拉面馆里,来自安徽的笔者,第一次见识到有人会拿着生大蒜当糖果一样咀嚼。让我长个见识的人正是他,绰号双儿(不要联想《鹿鼎记》里面的那个美丽贤惠的菇凉,他是真汉子)。
车云菌:据我所知,你的工作经历还蛮丰富的,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吧!
2004年毕业的时候,怀揣着汽车梦想加盟当年的自主品牌领军企业——奇瑞。因为是职场新人,工作时才知道自己知识的片面,所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当时的奇瑞,不论在研发和产品上都成为国产车的标杆,在奇瑞我学到很多。2006公司内部开始出现不和谐,很多人选择离开奇瑞,我也是其中之一。
离开奇瑞后选择了合资汽车公司。然而这对我而言却并不是一段非常愉快的工作经历。我在这里认识到了自主研发与国产化的真实区别,新工作毫无成就感,每天都在重复着大致一样的工作,过着近乎养老的生活——这真的是我需要的吗?
不到一年,我毅然离职。离开合资公司后,继续读书并最终留下来从事现在的工作。说实话,这7年里同样有过迷茫,但是团队也一直坚持当年的理想,真的是在为汽车行业里做点事情。
车云菌:你在著名高校从事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那你是如何看待这样一份工作的?你所说的成就感在哪儿?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你所理解的专门站在讲台上讲课和点名的传统老师,我主要是在我们大学的发动机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在学校的体系里面,我们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团体:以工程师为主,教授指导工程师来带领学生完成科研课题,逐渐形成一支半职业化的高校科研梯队,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也都是通过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最吸引人的,不只是一个科研项目的攻克,而是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项目的完结带来工作的成就感,但更大的喜悦来自于对汽车未来的可期待。我们默默的在这个方面挖掘、栽培、滋养, 就是不断在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注入新力量。这种成就是长期的,而且具有非常高的期待。
车云菌:很多人都认为大学汽车课程与行业需求有所脱节,对此您怎么看?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或多或少对大学应该承担的责任产生了认识误区。大学的课程设置是讲究体系的,比较重视理论体系,是让学生有宏观和整体上的认识。而企业需求是要学生到岗后立马就能工作,并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认知,最终导致大家认为大学与行业的需求严重脱节。
其实我们的大学一直在做学科设置方面的调整,就我了解而言,我们学院每年都在新增和调整课程设置,让更多的创新技术和思维能够走上讲台。我觉得,学校是面对广大学生,不能因为某一个细分专业的需求而立刻做出调整,难道要让我们的学生累死吗?
而且我们也应该看到,包括大学在内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已经逐步走上了相对正确的路子——大学和职业大学同步发展。大学培养具有一定行业意识、毕业后可塑性较强的研发专业人才,而职业大学培养在某一个领域内已经具备一定认知,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的一线专业人才。
车云菌:目前国内的汽车高校在汽车新技术的研究上处于怎样的水平?和国外的高校相比怎样?
我是一个发动机领域的工作者,所以我更多的选择发动机领域来说。对于目前国际上做的最多的发动机新技术研究,如外部EGR,高压缩比、CNG发动机、电子增压器等技术,在国内高校都在快速的得到研究与开发。就我们自己的研究能力与实验室而言,已经缩小与国外高校的差距,研究结论能直接为企业所用。与此同时,国内高校的设备已经不比国外高校差,甚至比国外高校的设备更先进,但我们需要在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讨。
过去的十月我作为会议的组织者,协助教授召开了《亚洲液体雾化与喷雾系统学术会议》,在会议中能感受得到来自于国内高校在此这个领域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发动机的喷雾与燃烧系统领域,我们的研究者们所具备的软硬件实力已经得到认可。
车云菌:前一段时间我也参加了一个高校的国际技术交流会议,但遗憾的是,我的观察和你的相反,看来下一次你们再组织会议的时候,我有必要前去学习一下。在高校工作,可算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侧面观察者,那您对中国汽车工业目前的状态有什么想法?
我先提前表示欢迎。
你提的这个问题让我心里一紧,汽车行业经过近十年的速度发展,市场已经获得充分的释放和发展。然而,我们的自主品牌却在逐渐这轮发展中不仅没有茁壮的成长,市场占有率不升反降,难以理解。
最近有车企的同学让我帮忙下载一篇SAE论文,说是公司没有购买数据库,工程师在需要一篇最新的论文或者技术研究论文时找不到。没想到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工程师面临的问题却依然如故,难以理解。
这两个难以理解放到一起有点牵强,但是从其中却能看到本质:汽车行业是快速发展了,可是这十年观念没有改变,知识是武装的一部分,这方面依然没有完全重视起来。我同意你之前文章的观点,对一家车企来说,数据库的建设,和人才团队的建设一样重要。没有数据库,一家企业难得积累的经验体系就会随着人员的流动而不断被打破。同样的,对于国际汽车行业的新技术新理论,企业也必须要为自己的科研人员提供接触和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车云菌:你觉得中国汽车工业目前的瓶颈是什么?
这个问题所有汽车行业的人都想知道,汽车工业起起伏伏这么多年,都在为寻找解决瓶颈的方法而努力,看到在企业的同学谈到我们的汽车发动机差距在直喷、电子涡轮以及新能源等方面,我总结归纳为一个方面:基础理论研究。
我们的企业都在拼命的卖车,不断的开发新产品,但用于基础研究的支持,与国际公司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方面。2007年我们与美国通用动力总成部门合作洽谈直喷喷雾研究的时候,在学校我们除了有几间房子之外,基本上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是美国通用看中我们在直喷喷雾研究方面的框架,选择与我们合作,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他们不仅是经费上的投入,同时派专家来协助建设实验室,达到美国通用的标准,使得我们的实验室成为国际标杆(车云菌内心独白插播:能不做广告么。。。),如此合作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也成为这些年我们与福特、日产等合作的标准模式。
在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再下探到基础理论研究,那就要高校能够撑起基础理论研究的一片天。当然,这需要得到企业的支持才能获得循环发展,可喜的是我们已经有企业开始往这个方面在转变,与高校的合作向基础研究靠拢,而不能是高校有什么技术企业拿来用什么技术。
车云菌:你在高校,算是半个体制内的人士,那你对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怎么看?
新能源车一直是活在国家政策下的,而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已经到了无力吐槽的地步。政策一直游离在纯电动、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之间,反反复复无常的进行调整,导致最后企业也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技术路径,企业做新能源更多的是为了政府的补贴,有多少企业真正的在乎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
2013年以来,在国家大力推行纯电动汽车的的政策下,出现了比亚迪秦销售火爆的奇葩现象,让不少的大内专家大跌眼镜,为什么?市场接受的那就是市场所需要的,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们就是喜欢挥舞着手中的大旗,看着身后的拥簇者,心里就有了满足感,殊不知,身后的拥簇者们的眼中,只是看中大旗中的补贴资金。
谈起新能源车的技术路径,企业和高校都应该有自己的侧重点,而不能做大而全。就像前面说的,只能是市场去选择技术路径,反过来肯定行不通。
车云菌:最后是常规问题,作为一位老师,说说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或忠告?
首先,对于刚进入高校的同学们,建议大家多去参加一些跟汽车相关的活动,加大你对汽车的了解,也可能会让你找到你在汽车专业技术上的兴趣点;
其次,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同学们,汽车行业需要有责任心和能吃苦耐劳的人坚持下去,所以要有吃苦耐劳的准备,同时也有耐得住寂寞的良好心态。
车云小结:
本菌常说,对自主品牌的认识应该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而不应该总是说“奇瑞奇瑞,修车排队”。同样的,对高校的认识,我们也需要持续的眼光看待。前不久,和刚刚毕业的同专业学弟交流,他们所学习的课程,要比我们当年学习的要先进的多了。所以,无论是从双儿的介绍还是笔者个人的观察来看,在与企业进行合理分工的情况下,高校都已经也将会继续,在汽车行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我要说
登录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