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养」系列一:怎样造出像样的自主发动机

  • 2014/11/10
  • 车云网

十位在汽车行业奋斗十年的勇士,讲述中国汽车业对他们的十年之养。

「序」

十年前,一群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莽莽撞撞,一脚踩上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起跑线。

十年间,他们不停奔跑,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荆棘与荣光,经历了中国汽车市场从起步到爆发再到稳态的三重奏,促成了中国汽车销量从500万到2000万的体量升级。

十年,他们已为人父,已为人母,却始终不曾离开。这群起于象牙塔的年轻人,与中国汽车产业一起,褪去青涩。

他们的身体,蕴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体温。

今日起,车云将陆续推出《十年之养》系列文章,十位在汽车行业奋斗十年的勇士,讲述中国汽车业对他们的十年之养。不一定全面,但一定真实。



《十年之养》的第一篇,来自一位已经在某自主品牌车企工作了十年的发动机研发主管,一位曾经在学院CS中孤独求败的游戏高手,大学时的绰号“黑皮”,如今在发动机的研发岗位上坚步前行。做研发的攻城狮们很难做到侃侃而谈,所以我们采取了问答的方式,让他们吐露真言。

车云菌:你做了十年的发动机研发,普通人对这个岗位都感觉比较高大上,不知道主要在做什么工作?

黑皮:唔,国内汽车行业,在发动机研发这块的工作主要有:

1、发动机开发流程体系建设;

2、产品设计,零部件工程化;

3、性能匹配开发;

4、电喷匹配(电控、喷射、ECU等);

5、试验验证(机械开发、燃烧开发、DV、PV);

6、CAE、NVH分析;

7、对标数据库建立;

8、发动机先进技术研究;

以上这些工作,基本涵盖了发动机开发一整套流程中的核心环节。从这些环节中我们就能够看出,一款发动机的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受制于任何一个环节的瓶颈,要想掌握发动机的核心技术,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发动机的研发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的积累,正向开发才有意义。正向开发的流程很容易建立,关键是如何在流程中,将每个环节都做好,实现真正的正向开发。

车云菌:现在都说痛点,国内发动机技术的痛点是什么

黑皮:发动机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较复杂的机器,其核心技术涉及到各个领域;所以发动机的制造水平高低能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我以上说的这些发动机开发的工作,还包括材料、加工制造、生产管理、品质控制、尖端科学领域的研究。

就目前国内汽车、发动机制造企业而言,发动机的最核心技术是电喷系统匹配、燃烧排放分析及开发,但这两个是国内行业非常欠缺的。电喷匹配基本上由两家外国企业包揽(联电、德尔福,日本电装还未涉足中国,未来有可能),奇瑞已经有自己匹配的电喷系统在使用了,比亚迪也在尝试自己进行电喷匹配(是否真自主还待确认),但这些电喷匹配的水平仍然面临着较大的考验。另外,燃烧分析及开发需要有相当的数据库支持,这方面国内车企目前也普遍欠缺,还需进一步且持续性的加大投入。

车云菌:你现在贵为研发主管,说句老实话,咱自主核心技术有几斤几两了?

黑皮:中国自主发动机的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市场上号称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无外乎两种:

  1. 1、和国外顶尖发动机设计公司合作开发,其实就是委外开发,将知识产权买回来;

  2. 2、山寨发动机,针对市场上成熟,可靠的发动机产品进行“国产化”,规避专利产权;

与合资公司相比,我们的优势是便宜,劣势是发动机性能上一直跟着合资公司的步伐走,没有先期预研,合资公司在市场上推出了什么新东西,国内企业才会去模仿开发,所以始终无法超越合资公司,加上压低成本造成的质量问题,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低价低质的印象。

不过,在可靠性和耐久性上,由于成本因素,千频会高出合资企业,但都是小问题,不会出现涉及人身安全的大问题。在NVH方面,近些年国内企业开始重视NVH,新产品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稳定性是一大考验,普遍存在随着使用时间增加NVH品质下降的问题。

正因为有差距有短板,这也让我以及广大的自主发动机开发者,拥有了努力工作的动力。有差距不可怕,关键是不知道差距。随着车企对发动机开发的进一步看重,基于现有产品的进一步优化和经验吸收,最终完成一整套研发体系和流程的建立,并在我以上提到的各个环节进行硬软件的建设,我们对追赶上国外品牌有信心。或许等我退休的时候,我们的发动机也将会成为国外品牌拿来研究和学习的对象。

车云菌:未来五年到十年,这些差距怎么破?

黑皮:1、材料应用:轻量化、可靠性提升;

2、工艺技术:包括制造工艺(机加、铸造),装配工艺;

3、先进技术研究:直喷、机械增压、电子增压、双增压集成、新能源混合动力等。

车云菌:国内外联合开发发动机的例子也不少,为什么很少看到成功案例?

黑皮:轿车用发动机的设计开发能力,国外大公司由于发展早在这一方面的积累非常雄厚。同时国外企业一般在成功开发一款发动机平台,会对其进行改进不断发展新的机型。

而国内企业都没有这个经验和相应的技术积累,导致开发发动机平台非常困难,同时国内一些企业与AVL、FEV等世界顶尖发动机开发公司合作起点比较高,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导致根本无法对其平台进行充分的理解,同时这些设计公司也是通过其固有技术积累,以及中国研发人员的经验不足,来钻些小空子。即使发动机开发比较成功,但生产线的建设等中国还存在很大差距。

所以合作开发新的起点较高的发动机的成功案例很少。同时国有企业固有弊端导致发动机的开发困难。而私有企业又无法承担开发新平台发动机的风险,所以基本都是照搬国外企业的老机型,对其理解更是不够深入。

车云菌:您觉得新能源汽车未来会走怎样的一个发展路径?哪种形式最有希望成为领导者?

黑皮:我认为,纯电动是未来新能源的领导者,因为电能的获取方式简单、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容易。

新能源的发展路径,将会沿着“续航提升→成本下降→国家支持→基础设施完善”这样的一条道路去走。续航里程提升,将会让有意向、购买能力强的用户,率先购买新能源汽车;而随着国家支持和产品达到一定量成本下降之后,会有更多的用户具备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能力,而基础设施则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同步完善,达到一定阶段,新能源汽车就将迎来真正的春天。

车云菌:自主品牌在研发人才培养方面做得怎么样?

黑皮:目前在研发方面,大都存在“行政管理>技术管理”的局面,导致技术带头人没有权威,技术研发工作最后变成应付较差。有些车企有行政和技术两条升级通道,但执行得还不够到位。纯粹的技术人员在待遇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也很难得到理应由的尊重。

在人才培养上,CAE分析能力、燃烧开发领域以及电喷系统匹配方面加大投入,用时间来堆积经验,培养人才。

车云菌:作为一位前辈,对于刚刚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您的建议或忠告是?

黑皮:1、发动机技术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术,一定要热爱这项事业,再决定投身其中;

2、中国现在的汽车、发动机技术相对落后,要能够听得进不满和批评(来自消费者、亲朋好友),自己更不能有相同的情绪,对你的工作开展没有好处;

3、要有不断学习的动力,进入这个行业你能学到非常非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汽车发动机专业知识。

车云小结:

汽车发动机的开发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实现正向开发”,或者出色的发动机性能数据,就能够被行业和用户所接受的,必须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用实际产品的综合性能来让用户信服。尽管新能源汽车被看做是未来的动力趋势,但传统汽油发动机做得好与不好,依然左右着自主品牌乘用车企的未来发展前途。

更多评论 收起评论

我要说

欢迎您!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