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海马,两套逻辑

  • 2014/09/12
  • 车云网

今年上半年,海马郑州营收同比增长超过150%,净利达到1 3亿元,而一汽海马则无论营收还是净利都大幅下滑。

海马汽车的中报早已公布,营收56亿元,同比增长14.62%;净利润1.25亿元,同比增长2.71%。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显得中规中矩。但结合海马这些年的发展周期来看,这看似平淡无奇的中报下面,也存在一些看点。

半年报显示,海马的利润增幅小于营收增幅,但主要因素并非主营成本的上升,相反毛利润上半年为0.78亿元,同比增长10%。进一步查看影响较大的科目发现,税金及附加同比增加了0.45亿元,销售费用同比增加0.86亿元,管理费用同比增加0.28亿元。很显然,影响利润增长的大头,一个是销售费用,这与海马今年新车上市有关。税金增加的大头为消费税,这与海马车型结构的变化有关——1.5L以上车型的比例要比以往更大。

从简单的收支分析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海马的一些变化。一个是新品上市和新品推广的投入;另一个则是产品结构的调整。


两个海马

海马汽车的营收和利润的构成有两大块,一个是之前的一汽海马,另一个则是新投的海马郑州基地。注意,我们说的郑州基地并不是指海马郑州。事实上,除了生产微车的海马郑州以外,海马在郑州也有轿车基地。海马卖得最好的M3和S5,均产自郑州轿车基地。

从营收情况看,海马的这两个基地颇有些冰火两重天的味道——郑州部分营收同比增长超过150%,净利达到1.3亿元,一汽海马则无论营收还是净利都大幅下滑。在这里,车云菌不想纠结于一汽与海马之前的那些历史原因,也不想探寻海马郑州基地的政治意义。只就产品而言,依然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首先是新品不同带来的境遇差异。郑州基地的新车是SUV车型S5,而一汽海马投放的是家轿福美来M5。前者上市后表现明显比后者要好。其中原因恐怕仍是行业现状。轿车板块竞争激烈,受合资下沉挤压,日子难过。相反,S5由于是SUV,不仅合资车里找不到对手,而且在车型细分上与其他自主车型的交叉也不明显,自然容易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了解海马的你或许会反驳:一汽海马也有SUV啊,骑士和S7都卖了好多年了,不是也每况愈下?这就涉及到海马这些年来最大的一个问题:产品更新。

海马从成长历程来看是一个很纠结的车企,与马自达、一汽的恩恩怨怨可谓扯不断理还乱。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或多或少影响了海马(自主后)早期的成长与研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海马的自主产品就过于依赖已有的马自达技术,设计上也有着挥之不去的马自达情节。

例如在拳头产品福美来的更新上,总不够大刀阔斧,围绕着老平台修修补补,最终让这个热销的品牌归于平淡。骑士的情况也是如此。骑士可以看作是当年合资时代马自达Tribute项目的遗腹子。尽管海马进行了二次开发,但世易时移。在马自达Tribute这个本身就不热门、且老旧的平台下开发产品,要想获得市场青睐,谈何容易?

相反,在郑州基地生产的产品,就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前上市的M3,设计上已经明显“去马自达化”。用A0级平台拉大开发A级的思路,也相当地符合潮流。新推出的S5就更不用说了,它的原型车是逍客,与马自达更无任何瓜葛。

从M5在一汽海马投放可以看出,这种差异并非海马有意为之。M5可以看作是海马新设计思路下的有一个重要产品。动感的设计理念、A+的定位,也都明显在紧跟当下的潮流。相比之前的福美来,M5已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至于上市后的表现一般,除了前面所说的大环境影响以外,也与爬坡期终端优惠较少有关。终端价格调整后的8月份,销售数据就有明显改善(与福美来合并销量突破5K)。

新品研发不足,是海马汽车前些年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而随着郑州基地的投产,海马新品研发的思路也开始“上道儿”。除了S5和M5,可预见的新车还包括M6——这又是一款将在郑州基地投产的轿车,风格要比M5运动。另外,像规划中的小型SUV S3和中大型SUV S9,以及普力马的换代产品V系列等等,都是值得期待的。

除了车型设计以外,海马也在研发更符合潮流的新动力总成。最主流的1.5T,年内就会开始装配在S5上。接下来,还会有1.0T、1.2T和1.8T等版本。

车云小结:

海马之前思路的偏差,让它错过了自主产品发展的黄金期。未来的大环境,的确是对自主品牌越来越不利。尤其是到了明后年,整个行业的产能高速释放,合资车会进一步下沉,挤压自主品牌的市场空间。而这一时期,恰恰是海马汽车新品的密集投放期(按照海马的计划,是三大系列、两年10款)。海马最终的结果,是会在这一轮市场洗牌中“杯具”了,还是正好凭借着这些新品而扛过接下来的“周期调整”,最终确立应属于自己的市场地位?不妨拭目以待。

更多评论 收起评论

我要说

欢迎您!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