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长城汽车的股价曾一度跌幅超过50%,并导致十月线死叉20月线呢?要知道,这可不像是简单的“中期调整”。
尽管净利润呈现负增长,但长城汽车交出的这份中报仍然堪称靓丽——利润只是增长出现短暂停滞,而且还是因为研发投入大幅增加所致,资产状况依旧极为优良。如果只是进行报表研读,目前的长城汽车应该是明显处于上升的调整期。
既如此,为何长城汽车的股价曾一度跌幅超过50%,并导致十月线死叉20月线呢?要知道,这可不像是简单的“中期调整”。在本篇中,车云菌将抛开财务数据,单就长城汽车的产品构成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分析。
成长过分依赖蓝海市场红利,红海市场表现折射竞争力的缺乏
“报告期内,……本集团主打的「哈弗 H6」销量因需求旺盛而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销量较 2013 年同期上升 62.59%,……”
“报告期内,本集团的轿车销量达53,053辆,较2013年同期降低50.68% 。……本集团将持续推出轿车的改款车型,以提高轿车的销量水平。”
以上两段话节选自中报原文。显而易见,长城汽车的SUV与轿车俨然是“冰火两重天”。而恰恰从这个细节,可以折射出长城汽车的一些问题。
长城C50升级版,并没有给长城轿车销量带来“升级”
SUV的靓丽表现固然与国内SUV市场增长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长城的SUV目前恰好处于一片缺乏竞争的“蓝海”——在国内,对自主品牌杀伤力最大的合资厂商,没有一款产品能够与哈佛H6发生正面冲突。当然,再加上其他自主厂商的竞品也的确是不给力(至少在长安CS75放量之前是如此),以及长城汽车凭借上市后的资金优势迅速扩充了产能,最终创造了H6的神话。
然而相比蓝海,红海更能够检验一个厂商的产品实力。国内的轿车市场,尤其是自主A级所面对的市场,在新桑塔纳、新捷达、新爱丽舍这些合资产品的下压下,俨然已经成为竞争最惨烈的“红海”。长城汽车面对这个市场交出的答卷显明显差强人意。不仅与合资车没法比,即便与自主对手比起来成绩仍旧拿不出手——长城C30已于7月初完成了中报所说的“改型”,但7月份 3千辆的数据仅相当于长安逸动的零头,在”自主A级”这个极小细分中仍被挤出前十之外。
也许你对此不以为然:JEEP、路虎要弄轿车,估计也不行,术业有专攻嘛。好吧,我们暂且认为这个理由成立,即当初长城投产轿车就是个错误的决定,那么我们再来看它的SUV。
过分依赖一款产品的隐性风险不可小觑
今年上半年,长城除了哈弗H6以外所有的车加起来,销量也没有H6这一款车多。更要命的是,这一个局面并非像乔布斯弄苹果手机那样故意使然,而是市场自然形成的结果——除了H6以外,其他的长城汽车,包括SUV在内,市场滑坡都很厉害(以七月数据为例,H5已落至3K以下,M4已不足5K)。
支撑长城汽车过半销量的哈弗H6
这些现象说明什么?说明H6的成功,其中运气的成分是不可忽略的。换句话说,长城除了H6以外车型的表现说明,它在研发和市场把控方面并不那么得心应手。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总市值曾经超越上汽集团的“大公司”,大部分的身家居然压在一款车型上,背后的风险显而易见。H6不可能万年青,它总有一天是要被替代的。万一它的替代品表现不像H6,而是像长城其他的产品这样,这个结果简直难以想象。而且从概率来看,后者的可能性貌似还要大于前者。
新品研发的争议声无不道理
接下来我们再看中报中大幅增长的研发费用所对应的成果。这其实也是长城汽车近两年来争议声最大的地方。
一款是已经上市的H2。长城用老RAV4(也就是瑞虎3)的平台,弄了一台主打时尚的小型SUV。这些都没问题,关键是它的价格:高达9.88-11.28万元。而且这个价格还不提供四驱、不提供ESP、更没有自动挡。这个价格有多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与标准对手瑞虎3、长安CS35相比——如果按终端价格计算,差价能高达3万元。另一个是与翼搏、标致2008等相比——它的价格甚至要比这些合资对手还贵。即便H2有“精湛的工艺”、“1.5T的动力”,但想凭这样的价格“走量”,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另一个新品则是被视为导致长城汽车股价下跌“罪魁祸首”的H8。很多人对于H8的两次推迟上市难以理解,但是在车云菌看来,这种结果更像是一种必然。
哈弗H8的技术平台仿自奔驰ML/大切诺基,这一点车云菌较早时候就曾表示过一些不理解。这种不理解并非源于长城模仿,而是对于其模仿对象的不理解。长城选择如此“高大上”的车型为模仿对象,自然是要追求高性能、高品质。然而以一款豪华SUV为蓝本,在没有获得任何(平台研发者)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仅靠逆向开发的模式,再通过一些国际供应商的配件进行整合,就想达到预期效果,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这种难度不仅在于结构,更在于匹配——这其实是最考验功底的地方。长城在自主厂商里已算是匹配高手了,但面对这个硬骨头,还是显现出了底气不足——H8两次推迟上市,问题其实都出在匹配上。
两次推迟上市是长城股价被腰斩的导火索
事实上,这还不是哈弗H8最大的症结所在。即便是没有推迟上市事件,H8也难言出色的市场表现。道理很简单。真正途锐、奔驰ML的用户,会选择H8吗?即便会,这种车型的消费者又有多少呢?汉兰达、锐界的用户会考虑哈弗H8吗?可能性有,但比例也不会大。那会不会有像H6那样的一片新蓝海呢?例如刚好有注重空间、在乎价格,同时又愿意花20多万买长城的人群。也许吧,但这部分人群既然注重实惠,那么必然也会被H8的超高油耗所困扰——与豪华SUV相当的整备质量(超过2吨),以及并不会超越豪华SUV的节能技术,使得H8的油耗甚至要比奔驰ML还高(H8工信部市区油耗15.7-15.9L,而同价位城市SUV的市区油耗则多为10L左右,如奇骏为9-9.4L)。这个油耗,花百八十万买车的奔驰ML车主不会在乎,但花20万买车的H8车主呢?
还有那个可能会更冷门的硬派车H9,这里就不继续展开了。说实话,车云菌的确非常欣赏长城打造精品的决心,也非常认同其提升品牌价值的愿望,但对于其市场定位能力仍不敢苟同——脱离市场的精品路线,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假如H2能够务实一点,以略高的价位来与瑞虎3和长安CS35竞争;H8在产品研发上务实一点,先涉足更主流、更能走量、更容易研发的前驱平台中大型SUV,开发出特性与汉兰达一致,价格只有汉兰达一半的产品,情况是不是会更好呢?
车云小结:
从产品的角度看,长城的情况就不如财报那么让人放心了。对于H6的过分依赖,以及新品的定位明显不如“H6那会儿的感觉准”,不得不让人对长城下一步的未来有所担心。
当然,对于这个自主品牌中难得的佼佼者,“中国未来的路虎”,车云菌仍希望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也许,长城汽车凭借其(目前)独特的眼光,坚持固有的理念,真能实现H8和H2的大卖,反手一击。
我要说
登录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