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逆流成河,2013年,车云菌=态度菌

  • 2014/02/08
  • 车云网

不迎合,不奉承,不追打,不盲从。唯一的度量工具,既是真实。在软文横行时,车云菌告诉自己,态度决定报道方式,用自己的观点,让每一位读者有所收获。

编者按——“有态度,有观点”可以说是所有媒体的立足之本,车云菌当然也不例外,并深知思考和真实的重要。

回望2013,车云菌观点不少,之于汽车电商、之于未来汽车、之于车联网、之于后市场,每一篇文章背后,都沉淀着一份思考。每一个结论背后,都有坚实的论据支撑。

不迎合,不奉承,不追打,不盲从。唯一的度量工具,既是真实。

在软文横行的年代,车云菌告诉自己,态度决定报道方式,切莫随波逐流,用自己的观点,让每一位读者有所收获。2014,车云菌已经上路。



寻找未来汽车

谁将主导未来的汽车业?

在汽车“这个改变的世界的机器”发生新一轮的质变前,汽车业必定将牢牢被传统汽车公司主导,汽车公司决定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其他公司处于从属与被支配地位。但是,当汽车日已发生的量变积累并演化成质变之后,汽车业的规则将被重新改写,谁将处在产业链的上端将充满变数,毫无疑问,此时传统汽车公司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汽车×互联网思维,三破而立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基因、以及互联网化?是汽车业的互联网营销?是汽车产品的在线互联?我们不妨以浏览器为例,聊聊互联网思维与汽车的关系。浏览器的互联网思维主要体现在一个“破”字上,不破不立。这个“破”,有三点:破封闭、破垄断、破界定。

国产电脑、手机都逆袭了,汽车为什么不行?

15到20年以前,国产电脑、国产手机,国产汽车,都不是优秀的产品。当年的国产品牌电脑机质次价高,无法与国际品牌相比;当年的国产手机还是手机中的战斗机,但是经常飞不起来,用韩国淘汰方案的产品返修率居高不下;当年的国产汽车用的是40-50年代苏联、美国的技术,合资车是德国在巴西淘汰的20年前的车型。如今,国产电脑和手机都逆袭了,汽车行业依旧疲软的原因何在?

为什么传统汽车巨头造不出“未来汽车”?

恩佐·法拉利在上世纪60年代曾有一句名言,“空气动力学是那些造不出好发动机的人需要面对的问题。”虽然时间证明这句话是打脸的,可这也传递出传统汽车厂商长久以来在创新上的谨慎。;事实上,汽车行业从卡尔·本茨发明汽车以来至今都没有发生任何“革命性”变化。为什么?

拆解后市场

产品、销售、模式之困:论车载导航“三重门”

2013年,车载导航走过了艰辛的一年,厂商们在趋向饱和的市场环境中挣扎,寻找各自的方式盈利。销售方向,有的走电商之路、线上交易,有的与4S店合作,或寄希望于前装“领情”,有的则开始在产品研发方面做加减法,如加装雷达电子预警仪,或推出无碟机,还有一些,想要通过软件做服务,提供各类方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这些探索与转型,是否能够带来新鲜空气,令车载导航找到三重门外的光明呢?

后市场或陷入空心化,价格战和山寨化孽缘何时了?

行业竞争快速膨胀,为争一席之地,一些企业带头人在决策战略方面正沿着“离制造业”的方向越走越远,径直奔向“仿造业”,最终很有可能就是陷入产业空心化的泥沼。这也迫使某些商家们频频使出终极杀手锏——价格战,而价格战的盲目与恶性竞争,必将会因成本控制而削弱产品本身需要投入的创造研发成本。后装企业或许该扪心自问:究竟该如何开创一条通向差异化和持续发展的新路?

大象追蚂蚁:前后装的差异化竞速之道

在前装动辄五年的合约里,车联网产业链的各方供应商都被拖在缓慢的节奏中,埋头苦干,反复交流、调整,贴近主机厂的需求。后装市场则时刻搜寻着用户,快速更新着产品形式,甚至来不及构建完整的产品系列。车联网产业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之路一直都不笔直,大家等待拐点和路标在哪?

探秘车联网

车联网到底谁来T——前T、后T、还是小三小四T?

这是一篇带着论调的普及贴。从细微的角度切入,将车联网产品、用户、应用一一分类并论述。笔者质疑着:热捧了这么久的车联网就只有前T、后T、小三T(第三方应用软件商)、小四T(4S店类销售渠道)以及乘用车、商用车之分?恐怕不应该。

生存or灭亡,车联网终端软硬件面临“选择岔路”

车载系统终端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平息过。甚至有这样一句饱受争议的话:“认为手机与车机互联就是车联网的,说明你还没有入门。”剑指各类“Link”方案的提供者。那么,对于车机产品来说,如何选择操作系统?是坐等苹果,还是沿袭WinCE?是选择Linux还是潜力股安卓?又如何选择硬件平台?哪种硬件平台会成为2014年的主流?

移动互联网车载应用方法论:“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

在对后市场及车联网的分析文章中,很难见到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思考,这需要作者对行业有深刻的洞察,并自成一套逻辑和分析体系,更需要理论化的总结能力。后市场从业者GEJIN为大家带来了一套关于车载应用的方法论体系,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四项基本原则。三篇系列文章,非常值得泡一壶茶,仔细品读。

犀利车云会

车云会Topic1:中国出行进化论

Zipcar有句广告词:“一年有350小时make love,却用420小时来找车位,what’s wrong?”显然,汽车共享是大势所趋,但实践起来却面临着固有观念、商业模式等重重束缚,如何摆脱枷锁?

车云会Topic2:互联驾驶生态圈的竞合之道

互联驾驶充满诱惑,在这里,有人圈地为王、有人匍匐前行,也有人当场阵亡。汽车制造商、电信运营商、软硬件提供商从合作走向博弈,再从博弈回到合作。一条看似平坦顺滑的产业链随时酝酿着波澜。

车云会Topic3:烧钱与掏钱的博弈,中国车联网在静默中等待黎明

理想很丰满。车联网勾勒出的美丽伊甸园,向往者无数。现实很骨感。通途却满布荆棘,稍有差池,即粉身碎骨。

这条崭新的产业链涉及诸多方面,他们枝节庞杂的生长着、憧憬着、迷失着。投资火热,盈利堪忧。车联网的未来在哪?

车云会Topic4:汽车触网,爱得不深电商不真

设想一个完整的汽车电商过程,从线上选车、确定经销商,再到根据价格进行线上砍价,直到满意出手,通过线上一次性支付五位数甚至六位数的车款,隔天汽车运抵楼下,有人催你马上验货签收,在你落笔之前,究竟忐忑过多少次?

车云会Topic5:先破“业障”绑架,再谈重塑汽车

佛学中有个名词叫做“业障”,做过的事情越多,能力就越受阻,汽车制造商之于创新的关系正是如此。汽车行业整体尚处于“工业化”时代,追求规模化效应、追求稳定、追求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控制。作为高端技术的集大成者,汽车的颠覆性重构看上去非常困难。与其他急速变革的产业相比,汽车行业该如何走出“处女地”?


车云网2013~2014跨年策划,盘点2013正在进行中。13个关键词以及年度最不可错过的精选文章,让你全面回顾脑力冲撞,跨界求索的2013年。点击查看本系列所有文章

更多评论 收起评论

我要说

欢迎您!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