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背车”的名字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被大家熟知,掀背车不一定是两厢车,更像是披着两厢车马甲的三厢车,中国消费者还认识吗?
朗行6月底上市,到10月底四个月卖了47989辆,月均接近1.2万辆。同级的两厢车,只有新老两代福克斯两厢合力才能超过它。其他的,什么骐达、高尔夫,这些海外原汁原味引进的车型都卖得没它好。
我们说朗行,其实并不是说这款车,而是在说一种现象。在朗行之后,类似的车开始竞相出现。例如科鲁兹掀背车,以及本届广州车展首发的菲亚特Ottimo致悦两厢掀背车和宝骏630两厢版。很显然,这种现象在过去的国内车市是没有过的。它们的出现,其实反映出了两厢车的“中国玩法”。
掀背车都有一个三厢的前身
我们此次讨论的两厢车,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新物种。其实厂家也在刻意这么包装。什么大两厢、掀背车等等。这并非厂家在炒概念,因为这些两厢车与以往的两厢车的确有所不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基于一款成功的三厢版车型开发而来。
广汽菲亚特Ottimo致悦
朗行自不必说,它的三厢版本朗逸早已成为中国车市的一个“奇迹”。科鲁兹掀背版,虽然并非为中国市场度身开发,但模式是一样的——基于非常成功的科鲁兹开发而来。Ottimo致悦的三厢原型Viaggio菲翔虽然算不上多么火爆,但作为菲亚特品牌的回归之作,三厢版的表现也算是出人意料了。9月份甚至还创出过单月9497辆的成绩。宝骏630亦是如此,销售绝对数算不上太高,并不张扬的宝骏630一直在闷声赚钱,是合资自主里卖得最好的三厢车之一。
上海大众朗行
曾经的两厢车,与中国并不合拍
这看似不起眼的共同点,在中国车市上却是从未有过的。因此这个现象很值得关注,它其实也从某种程度上为国内两厢车的开发指出了新的方向。
无论现在国内两厢车相比过去如何变得更受欢迎,但它仍然属于“海外特色”。这类车型本身是与中国的“轿”车文化有冲突的。现在比过去表现好,只不过反映出国内消费者能够接受外国文化的东西,但并不代表它本身符合中国文化。除了没有“轿”车样子以外,两厢车其实在设计特性上,也不能很好地对应国内市场需求。
两厢车的文化,说“海外”范围还有点大,它真正的市场是在欧洲。北美、南美以及亚洲市场其实都不喜欢两厢车。因此即便不是欧洲厂商推出的两厢车,都或多或少体现出欧洲的用车文化。例如设计上尽可能紧凑,不太在意后排舒适性,在设计时不会考虑到所谓的“大气”,甚至不少设计师为了实现紧凑化,会特别融入一些MPV的设计理念。这些,都与国内消费者对于“轿”车的理解冲突。到了普通消费者那里,对应的反馈就是“不好看”、“不舒服”。
上海通用雪佛兰科鲁兹掀背车
全新的开发模式对足了中国口味
我们再留意一下这些新的两厢车对应的三厢版本。很显然,任何一款车都不是针对欧洲市场而来的。相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算是中国版。即便像科鲁兹、菲翔这样的车型,其实也是厂商针对以中国需求为主的市场开发出的所谓全球版本。以这些车型为基础开发出的两厢车,也就自然要比那些原汁原味的两厢车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用车需求。
仍以已经被证明获得成功的朗行为例。朗行的设计比例是遵循三厢车来的,因此看上去更加扁平、端庄,再加上相比传统两厢车刻意加长了后悬,所以显得很大。当然,其对应的空间也是所有(原汁原味)两厢(A级)车比不了的。这种设计如果放在欧洲,估计会被视为另类。然而它却用事实证明非常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其他几款新车也都有这样的特点。看上去一点也不“紧凑”,空间也够大。所谓既“大气”又实用,这不正是多数中国消费者需要的吗?
车云小结:
这个新物种在2013年只是刚刚开始。朗行算是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随后陆续亮相的车型也显示出厂商在这方面的共识(它们肯定不是等朗行上市才研发的,因此可以算是与朗行同步推出的产品)。这些车型可以看做是第一梯队。有了它们的试水和良好的市场表现,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类似的车型出现。
这种影响力可能会带来两个结果。初级的结果是未来原汁原味引进的两厢(A级)车会越来越少,而更多地是为国内市场度身开发的产品。高级的结果是未来全球的两厢车市场,将会把中国市场需求作为重要标准。主流新车型诞生的时候,或者会以中国版为基础先开发再去衍生欧洲版,亦或者至少要同步推出一款中国版的车型来。
我要说
登录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