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日系大PK 之三:技术偏执狂的错位人生

  • 2013/09/11
  • 车云网

不同的市场需求差异巨大,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开发,是日系在全球获得巨大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相比之前所说的动力技术,设计与定位对于市场表现、尤其是中国市场的表现更为重要。作为车迷或者技术派,或许你不是很认同这一点,但看看身边最普通的买车人买车的依据,就会发现其影响力之大。这方面,德系和日系如同轮回一般此消彼长。

市场:因地制宜

早期的国内市场,抛开当年的老三样时代,德系在与日系的竞争过程中一直是吃亏的。其实这种情况不光中国市场存在,在北美市场也同样存在。那个时期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源,就在于两类厂商对于市场的态度不一样。

我们先来看一个现象。在较早的时候,日系车就分很多版,例如美版、欧版、日版等等。其中许多车型虽然名字相同,但秉性差别是非常大的。例如美版的卡罗拉和欧版的卡罗拉(Auris),美版思域和欧版思域等等,从风格到特性都完全像是两台车。这个现象说明日系厂商对于不同市场的重视。它对于车型设计没有自己固有的定性,不会因为自己的理解或者理想来造车,而是会基于市场的需求来造车。不同的市场需求差异巨大,为此日系不惜专门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开发。这其实是日系在全球获得巨大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反过来我们再来看昔日的德系。无论大众还是奔驰宝马,车型是不分这个版那个版的。纯正的欧版车到了中国水土不服,大众不想着应对市场改变,而是进行说教。老车迷应该还对当年德国大众对于中国POLO车主的“教育”记忆犹新——觉得POLO不好,那是因为你们不懂,觉得POLO不好开,那是你们不会开。这个例子折射出当时德系骨子里的“教父”思维。很显然,除了一些德系粉丝以外,这种说教对于大多数国内消费者是没有用的。

需求:各个击破

说实话,日系车之前并未特别针对中国市场开发多少车型。但基于北美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共性,日系通过引进美版车型,明显要比德系更对国内消费者胃口。

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与德国消费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1. 从直观的尺寸来看,多数国内消费者更喜欢大而宽敞的车,后排“必须大”,最好是三厢,风格最好是大气有面子。德国消费者则相反,对于低价位的车型,更追求紧凑灵活,两厢车是最理想的,设计重点在前排而可以忽略后排。

  2. 从驾乘特性看,多数国内消费者更追求日常驾驶的轻松便捷,起步轻快,中低速提速好,方向轻底盘舒适等等,至于极速快不快,高转速特性好不好,160公里/小时以上稳不稳,则并不是很在意。德国消费者则又有点相反,他们对高速的表现要求极高,却不大喜欢太轻、太软的风格。

很显然,美版日系在这些方面都要比当年的纯正德系对国内消费者的胃口。对胃口的地方还不止这些:日系在设计时更注重“卖相”,例如内饰设计得看上去更豪华,皮座之类的配置给得更慷慨;日系对于可靠性的追求更高,小毛病比德系少得多;在一些看得见的技术上,例如DOHC、VVT等,日系也包装得更到位。

而那时的德系,偏执于车身工艺和内饰材质,整天喊的是激光焊接/空腔注蜡。这些方面投入过多,自然没有太多资源投入其他方面,并且还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要命的是,彼时的德系在看得见的技术方面也拿不出手。例如大众,别说VVT了,许多车甚至连(每缸)四气门发动机都是一种奢望。当然,两者的差距还有之前我们所说的油耗等等。

典型例子如第一批国产POLO。工艺水平是很多日系的中型车都比不了的,四轮碟刹在那时的同级车里也是独一份。可就因为这些,为了不让价格高得过于恐怖,甚至连中配车款都没有提供铝轮毂、中控锁和后排电窗。即便如此,价格还是高得被讽为“二奶车”。类似的例子,在最早的宝来、高尔夫(四代)等车型上都有存在。

车云小结:

日系多年来采取的针对市场开发不同车型的策略,让它在面对早期中国市场更加从容。再加上日系在配置、细节方面将中国市场消费需求考虑得更到位,从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占据上风。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日系并没有延续它针对不同地域开发车型的做法,而是依旧靠简单引进。而德系的策略,则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最终扭转了市场格局。关于这方面,我们下回接着说。

更多评论 收起评论

我要说

欢迎您!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