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如何踢馆?纳智捷甩开膀子拼“智商”

  • 2013/09/03
  • 车云网

在汽车行业对车载智能化的探索尚没有明确方向的前提下,纳智捷的做法像是一次押注。押注不一定会赢,但不押注就没有希望。

专访开始前,白清源缓步走向对面的十多位记者,主动掏出了自己的名片。这个小动作,在车企副总级高管身上并不多见。作为东风裕隆纳智捷的副总经理,白清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真实、谦卑。

2013年,是白清源在台湾裕隆集团服役的第30个年头。他对自己目前负责的品牌有着清晰的认识,当2008年刚刚参与东风裕隆合资项目时,纳智捷在大陆的知名度甚至不如台湾小吃蚵仔煎。

作为典型的后发品牌,纳智捷亟需差异化,而“智能”二字,正是台湾人下的赌注。在发动机等硬件本身很难形成绝对突破的客观条件下,纳智捷选择用逆向思维投资未来。

“Pad In Car”

成都车展纳智捷展台,刚刚预售不久的5 Sedan车型安静的待在最中心的旋转台上。作为纳智捷旗下的首款轿车,5 Sedan的最大亮点在于新一代的车载智能系统“Pad In Car”。

“Pad In Car”是“THINK+”的升级版本,依旧运用Android程序撰写,并可以进行最新的系统升级。纳智捷希望这套车载智能系统能够进一步满足用户的使用偏好,让日常生活和汽车生活无缝对接。

通过和与HTC(宏达电通)的合作开发,“Pad In Car”车载系统可以通过数据线将手机和车机连接起来,再通过车机实现对手机各种应用程序的直接控制,包括QQ、优酷、人人网、微博、Google地图等。

白清源告诉车云网:“Pad In Car”的优势在于开放平台。IT厂商可以基于纳智捷的开放平台的深度开发相关应用,例如让手机对车辆进行发动机启动、空调系统启动等远程控制,也可以锁定车辆位置,对车辆进行安防监控。这些深度结合车辆本身的应用在一般的手机和车机的连接上无法实现。并且,基于开放平台,未来纳智捷从理论上来说可以生成无数的应用。

不过,这些深度应用的实现得益于纳智捷和HTC长期以来的深度合作关系。HTC可以基于发动机数据等车辆核心数据开发相应的应用,这在其他合作方身上暂时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开放数据涉及到车辆安全。

按照白清源的说法:目前市场上,定价12到18万的轿车有95款,如果加上10万级别的则多达143款。作为一个新品牌旗下的产品,想要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突围,“Pad InCar”是5 Sedan最为依仗的杀手锏。

商务化、娱乐化

作为一个比较新的品牌,纳智捷的市场认可度还不高。去年3万台的销售辆虽然算勉强完成目标,但和其他汽车制造商相比只能算是九牛一毛。在短时间内很难从汽车硬件上寻求突破的前提下,纳智捷希望另辟蹊径,将汽车打造的更加智能。

所以,台湾人在车载系统上的研发没少下功夫。

一年前,纳智捷MASTER CEO上市,这款高端MPV车型除了打造类似头等舱的后座外,基于THINK+系统全新开发的高端商务客服平台成为最大的卖点之一。

MASTER CEO这套主打商务的THINK+车载系统服务对象很明确:后座上的“老总”。作为全新的服务内容,“工作与商务”可以为后座上的用户在行车过程中提供包括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电子杂志和订阅相关新闻等服务。

根据东风裕隆信息处经理许意程的介绍:基于这套车载系统,“老板”们可以在去下一场会议之前准备好相关的材料,或者处理之前没有及时发送或接收的邮件。如果有必要,THINK+还可以为其提供一个电话会议的连线。

然而,5 Sedan车型定位较为年轻的消费者,所以纳智捷在搭载的“Pad In Car”车载系统上大做娱乐化文章。除了四项基本功能:影音娱乐、电话通讯、行车安全、系统设置四个方面之外。“HTC高级模式” 为娱乐化打开了应用之门,实现了对更多功能的操作。

这样一来,纳智捷在车载系统上形成了两条腿走路的态势:既可以满足商务需求,也能够满足娱乐化需求。

“棘手”问题

不过,因为智能汽车概念仍处于孕育阶段,不论是THINK+还是“Pad In Car”都并非完美。

在用户体验存在弊端的情况下,一些智能汽车的先驱者率先“吃上了回头草”。 6月中旬,福特公司宣布:将简化其MyFord Touch触屏控制系统,并重新引入传统的物理旋钮。无独有偶,在和福特差不多的时间,宝马也在三款车型上更新了车载系统,在新一代的Connected Drive上,最大的变化在于:取消了触摸屏功能。

纳智捷也未能幸免。在实际的操作中,关于智能化的争议也在“Pad InCar”车载系统上继续延生。

第一:娱乐应用使用率到底有多少?从某种意义上说,5 Sedan的“Pad In Car”车载系统是所有提供娱乐功能的车型中功能最全面的。因为“Pad In Car”采用一种名为“映射”的技术,将手机上的应用直接投射到车机上,也就是说在手机上可以做的事情,车机上全部可以做。例如看炒股K线图,聊QQ、看视频、甚至来一局“切西瓜”。不过,这些应用是否适合车辆驾驶环境使用,纳智捷似乎没有考虑好。

对此,白清源告诉车云网:这些娱乐化功能目前来看还只是辅助功能,“Pad In Car”更大的意义在于和车辆本身相关的安防功能。例如手机远程直接启动车辆、被盗车辆定位、手机车况检查等等。

第二:“Pad In Car”只能和HTC进行协同。目前5 Sedan主打购车送HTC手机的活动,也从侧面折射出纳智捷的无奈,没有HTC手机,“Pad In Car”的高级功能发挥不出优势。

其实,这个问题的产生其实是客观因素所致,因为手机和车机的深度结合需要手机制造商和车机制造商的协同开发。但是目前来看,汽车制造商并不会放心的将自己涉及车辆安全的数据交给手机制造商。也就是说,大多数手机对车辆的影响仅仅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而触及汽车本身的应用根本没有诞生的土壤。

白清源也无奈的表示,目前只能和HTC这样合作了多年的伙伴进行深度合作,应用的开发首先要建立在车辆安全的前提下。

车云小结:

东风裕隆总经理吴新发曾经说过:纳智捷的产品有两颗引擎,一颗是发动机,另一颗是智能系统。

从2010年9月徐平和严凯泰正式牵手,到2011年9月第一辆纳智捷大7 SUV在杭州下线,到2012年10月MASTER CEO上市,再到现在的5 Sedan正式登场,智能的大旗被纳智捷始终贯彻下来。在汽车行业对车载系统的探索尚没有明确方向的前提下,纳智捷的做法像是一次押注。

押注不一定会赢,但不押注就没有希望。

更多评论 收起评论

我要说

欢迎您!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