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用自曝己短的方式,来阐释自己心中的突围哲学。
7月15日,哈弗品质蓝皮书正式对外发布。不同于外界此前猜测,其所阐述的内容既不是长城对未来品质管控方面的战略构想,亦不是对近年哈弗产品质量工作的大书特书,而是邀请清华大学汽车工程院及汽车评价网对哈弗H8、H9两款车型做的一次第三方综合测评。一次评测有必要搞出这么大动静吗?很多人心中必定有此一问。其实,车云菌刚拿到该文时也是一头雾水,不知魏建军这次又是唱的哪一出?
国际体系测试,哈弗自曝己短
既然是做测评,我们首先要搞懂怎么测。据相关介绍,基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专业背景,此次测试采用了国际通行的CBI整车评价体系,共对9项主观指标及21项客观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消费者比较关注的加速、制动、噪音、油耗、人机交互等项目在测试中均有涉及。除此之外,清华大学汽车工程院还对上述两款车型进行了全面拆解,以评估车辆的制造工艺及用料情况。
依照常理,一次以厂商为主导的自问自答式测评,其结果不言自明,无非是对自家产品品质方面的大肆鼓吹。可当车云菌仔细翻看了蓝皮书全文后,却感到有些意外。报告中虽亦带有一些公关色彩浓重的言辞,但并不乏对测试车型的负面评价。如加速时间、制动距离略高于厂家给出的官方数值;H9的人机工程学设计不利于盲操;个别组件装配缝隙过大等。对此魏建军直言不讳地讲:“人无完人,车无完车,任何车都必然存在缺陷,这并不稀奇。”
诚然,从其言语中,车云菌能充分地感受到经历了多年打拼后的哈弗所具有的那种自信,但俗话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自曝家短的做法,如果是关起门来仅作内参尚不难理解,而对外高调发布通告,闹得尽人皆知,背后恐怕另有一番考量。
欲破瓶颈,增强认同
魏建军坦言,经过十余载的苦心经营,哈弗虽然在品牌溢价能力及口碑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其中以哈弗H6 COUPE为代表的新一代紧凑型SUV车型更是在价格上已同合资品牌平分秋色,但如H8、H9等起售价较高的中高端SUV车型,国内消费者仍普遍存有疑虑,尤其是对产品品质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
前不久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SUV车型销量数据亦侧面印证了上述说法。根据统计,今年前6个月,哈弗品牌的H6及H2两款中低端SUV车型表现抢眼,分别居于榜首及第15位,双双销量破万,而H8、H9所处的中高端SUV车型细分市场则仍由合资品牌所主导,其中H9的6月单月销量仅未破千台,相同价格区间的福特翼虎则售出了超过1.6万辆。因此,增强品牌认同是此次哈弗自曝家短的首要原因。
另外,哈弗方面还表示,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有利于产品缺陷的发掘及完善,如此次报告中所存在的不足,便会在后续车型中得到改进,蓝皮书的发布机制亦将成为一种常态。
积重已久,收效待观
毫无疑问,在现今这个造车等于造神的时代,哈弗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可不少与会者也表示出对哈弗此举的收效仍持谨慎态度。对此,车云菌亦有同感。
首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人对中国品牌的不信任由来已久,从早期的某某品牌修车排队谚语的流出,到近期机油乳化风波的发酵,一个个敏感事件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虽然,从客观上看,这些与哈弗似乎搭不上关系,可同为国产车,一旦别家有事,便会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恶果。
直白点说,即便如今的哈弗已具备一定的独立品牌属性,但在消费者心中其与其它国产品牌的剥离仍然不够彻底。这就好比某人在谈判中表现的不职业,人家不会说是这个人有问题,而是由此认为其所在的公司欠缺诚意。
再者,自问自答的模式令公信力打折。自己出题自己答,国人买不买帐还真不好说。纵观各大汽车论坛,在这个雾里看花、充斥着水军、枪手的年代,就连工信部、C-NCAP等权威部门发布的官方测试报告都屡遭调侃,何况是一纸由厂商牵头来做评测报告。即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常态化模式成形后,会对增强产品认同度大有裨益,但就当下来看,一次典型事件,尚不足以打消公众的质疑。
第三,此次测试仅限于功能、工艺、设计等方面,而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疑虑的很大一个组分是车辆是否皮实,开过几年之后保值率如何。对此,通过拆解及主观评测尚无法得到直观体现。当然,有人会说哈弗已经提出了6年20万公里的超长质保承诺,在国内算是一枝独秀,可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开不坏的丰田车也不仅仅是口上喊喊那么简单,没有时间的积淀,一切承诺都不免略显苍白。
除此之外,国产车型普遍在人机工程学上存在欠缺,这点在报告中已有所体现。一款车再好的用料,再好的做工,用起来不便也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车,而该弊病同样非朝夕之功,没有长期的积累总结及系统性的统筹设计很难收获实质性的突破。且对于不止于将车视作代步工具的中高端市场而言,讲究人性化极致体验的需求更甚,因此哈弗如想实现向上突围的愿景,亦须在此方面多下苦工。
车云小结:
虽然收效待观,但此次哈弗品质蓝皮书的发表无疑是魏建军在塑造哈弗品牌力上的又一次积极尝试。且同以往的包含合资品牌在内的洗脑式宣传相比,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不仅限于哈弗,乃至整个中国汽车制造业都显得愈发自信,不甘于固守低端市场,坐待合资品牌打压,而是主动价格上探,以谋求更大的利润空间。当然,依旧是那句老话:“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如若说中国品牌将就此崛起,或许还为时过早,但只要势头是好的,并且逐步形成常态,则必将在市场中收获回馈。
我要说
登录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