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林院士:汽车工业需要重新认识互联网

在共性、个性需求发展的同时,一定会形成更高层次的共性需求,谁首先发现新的共性需求,谁就能掌握未来。

车云按:本文是杨善林院士在第六届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年会上发表的题为《汽车产品及其开发过程中的智能互联化》的演讲。

杨善林,中国工程院院士,曾经担任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现任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善林

一、互联网与大数据的资源观

我为什么说互联网与大数据的资源观呢?跟汽车有什么联系呢?正是因为互联网和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资源,就像我们制造汽车时候使用的钢铁、橡胶,所以将来的汽车一定也需要互联网、大数据,它跟钢铁、橡胶一样,是我们制造汽车的一个基本的资源。所以我们整个汽车的设计理念,在现有汽车基础上信息化,未来一定会有新的思维方式。

简要说一说,就互联网而言,从一开始到现在一共47年的时间,这47年的时间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分布式通信系统理论,主要是解决互联网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技术;

第二个阶段,互联网的主要应用,它是一个应用平台,互联网进入应用平台,主要是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社交网络,这些应用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我在这个平台上做商品交易,在这个平台上进行金融服务,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相互交流,所以形成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和社交网络。

第三个阶段,也是当前正在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互联网会成为人造资源,比如说道路上行驶的每一辆汽车都能够把当时经历的路况、车况等情况反映出来,如何操控这辆车的,操控的效果如何,通过互联网把这些信息送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通过对这些大量数据的分析,从而实现最好的操控效果,然后把这个操控效果发送到互联网汽车上,这个汽车互动驾驶的性能就会越来越好。互联网在这样一种场景的应用,和互联网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互联网还是一样吗?不一样,这个时候互联网已经不是平台,它已经融入了汽车,成为了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如果没有这个关键零部件,汽车就不具备自主提升驾驶性能的功能,所以它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零部件。互联网现在通过与制造业的结合,而成为一类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人造资源。

大数据也是类似的,实际上在大数据的发展历程当中,有最重要的三件事:

一是1998年由美国硅图公司首席科学家约翰·马谢首先发现大数据,大家知道硅图公司是做服务器的,服务器发展的非常好,一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要思考一个问题,我的产品下一步要往哪儿发展,所以就提出了很多挑战性的问题,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大数据。

二是提出了研究方法。

三是《大数据》这本书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到底什么是大数据?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作为企业也好、作为学校也好,都应该有自己的思维,我想大数据本身不需要什么定义,无需什么定义,大数据就是很多很多的数据。但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学科就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比如说学术界流行的最广的定义,就是IBM公司提出来的定义,“四V定义”:规模性、高速性、多样性和价值性。IBM公司是做信息处理的,作为这样一个公司,它为了发展自身,所以想提升它的信息处理能力,所以就提出来了大数据的规模性、高性、多样性和价值性,对它的信息发展、对它企业未来发展的挑战,完全符合IBM的要求。

这是麦肯锡对大数据的定义,(PPT)。

作为汽车行业,我们对大数据的定义不应该是按别人所说的大数据,我们应该看到是汽车本身的产品以及汽车的设计、制造相关的设计,这才是我们的大数据。我们只要把这些数据处理好、利用好就可以了。汽车大数据的定义,汽车大数据包括了企业内部的产品规划、整车开发、智能制造、产品营销、产品使用和置换回收等多个业务流程数据,相关汽车零配件企业和服务企业的研发数据。

互联网与大数据作为一类新的战略性人造资源,正在不断荣辱经济社会系统中,从而变革网前时代和线上经济时代形成的产品结构、制造方式、交易规则、商业方式和服务体系。在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活动中,按照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基本观,创业者、企业和政府都应该有新的思考。

互联网与大数据作为一类新的战略性人造资源,与机械部件和电子部件一样,不断融入到汽车产品之当中,构成了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从而形成了智能网联汽车,能够提升汽车的效能价值,改善客户的体验。

智能网联汽车,通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达到感知复杂环境、进行智能的决策、制动化的驾驶控制。作为我们的智能汽车,它有车辆的定位系统、环境感知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上,要有规划决策系统,这是智能软件,通过智能建模进行人工控制。在这个基础上,它的道路规划一样可以通过汽车云控制,最后通过车辆信息采集送进云端。

二、汽车产品的智能互联网化

汽车云平台,汽车云到底应该存放什么样的信息、什么样的内容呢?我想汽车云的制造一定是多对多的,比如说我要通过智能的云平台来进一步改善客户的体验,或者说我能够进一步提升汽车的设计水平,你就把汽车的关键零部件运行状态采集下来,然后通过汽车云平台进行分析,它会提前告诉你怎么操作,这样就能够提升体验了。

刚才我所说的基本产品结构,哈佛商业评论就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它认为三层结构就是未来的通用结构:

  • 底层是产品,甚至是智能产品;

  • 中间是互联;

  • 最上面是云端职能产品的数据,包括应用平台和规划数据分析引擎以及智能产品的应用。

有了这个“新技术架构”,汽车企业不但能够快速地开发智能互联网产品,更能收集、分析和分享产品内外各个环节产生的大数据,要建立并支持这种技术,企业需要大量投资并获取新的能力,例如系统工程设计、软件开发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方面的能力。评论上说,美国具备这种能力的企业都可谓是凤毛麟角。

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不断渗透到汽车开发过程中,从而加速型成新的企业与用户关系,拓展产品研发的数据来源,形成了面向产品开发的制造大数据,实现了汽车开发过程中的智能互联化。汽车的开发过程大数据有三类:

  • 第一类是传统产品设计数据

  • 第二类是智能互联产品运行数据

  • 第三类是企业外部数据

我们通过综合这三类数据,进行产品改进、产品规划和产品创新。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的数据,有很多客户评价,我觉得只要是跟我们汽车产品相关的,我想都是我们的信息来源,媒体上都有很大量的数据。我们要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形成多源异构的汽车评论,通过特征选择与建模,可以形成有用的汽车需求评论。通过对汽车特征抽取与满意度的度量和缄默,形成结构化汽车需求信息。通过这种挖掘的方法,信息量更大,反馈更及时,更好的服务于汽车行业。

三、汽车开发过程的智能互联化

我们在充分讨论利用当前的信息技术来开发新一代的智能网汽车的同志,要特别关注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否则我们永远只是跟跑者,不可能成为领跑者。

信息技术的代际变迁: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芯片技术、传感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一系列单一信息技术自身的纵向升级,更主要的是信息技术与产业的融合,从而推动的以信息服务平台为特征的整体代际变迁。

我们要自己分析,当前处于第三代,处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时代。

第四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是系统技术的纵深化与融合化,二是信息处理的泛在化与云集化,三是信息服务的个性化与共性化。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个性化,工业的发展有很多共性需求,今天讲个性需求。在今天共性、个性需求发展的同时,一定会形成更高层次的共性需求,谁能够早一点总结出新的人类共性需求,谁将来就一定会站在制高点。

总的来说,当前互联网与大数据作为一种战略性人造资源,其获取途径、存储方式、处理方法、分析平台都在孕育着新的变革,并且在汽车产业中发挥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企业创新的一种驱动力。我们既要深入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又要紧密结合汽车产业的潜在需求,洞察并推动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更多评论 收起评论

我要说

欢迎您!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