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之国际新能源及智能汽车大赛——英飞凌擂台赛,就是一个支持和培育创新想法的舞台。
11月8日,英飞凌汽车电子开发者大会(IADC)在上海举行。大中华区总裁、中国区执行董事苏华博士在现场致辞中提到了这样一组数字:
目前每辆车搭载的半导体芯片价格大约要350美金,这一数字在新能源车上更是达到了700。
面对快速崛起的新兴市场,苏华强调了“创新”对公司而言的重要意义。现场公布的四大本土化策略之一,包括了持续关注和支持中国新兴行业,车联网和自动驾驶被包含其中。这一策略可被视作对创新想法的支持和培育。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中创赛组委会与中关村管委会联合指导的“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之国际新能源及智能汽车大赛”将汽车变革年代的孵化创新视为己任。与英飞凌的理念契合,促成了大赛第二场赛事以及首场擂台赛在汽车电子开发者大会同期举办。
支持孵化创新的承诺在当下就得到兑现。
擂台冠军:二维扫描汽车毫米波雷达系统
有关智能汽车的讨论,我们常常会听到如下观点。
主机厂因为强调环境适应性、耐久性,对产品态度趋于保守,资金、流程、供应商管理、制造、市场销售是他们多年来筑起的技术资源壁垒。互联网基因的企业关注数据挖掘和体验服务,在迭代更新和模式创新上有着传统企业无法比拟的反应速度和开放态度。
在圆桌讨论环节,原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景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援引科学美国人杂志封面的文章标题——无人驾驶汽车一定会到来,但绝不是以我们现在想象的方式到来,杨景论述了“变革不可预先构想”的观点。就像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前,人们无法预见今天的模样。原因在于当时的网络架构不适合发展,技术没有达到程度,市场没有建立商业模式。而这种情况和当下汽车行业的变化出奇相似。
当下可以采取的行动,是搭建一个平台用于创新,智能、网联正是作为这个创新平台的基础设施而存在。平台上可以形成工程化和优化的体系,所有需要参与交通的人都可以在上面进行开发,做产品的做产品、做服务的做服务,形成全新的生态环境。
这种解决方案跳出了传统车企和互联网各自特性博弈的讨论,倡导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对话的新环境。在这个空间里,汽车不再按照供应链来看待运营商,运营商不再只关心服务而忽视硬件本身。每个人不会在立场上给对方预设定位,共同的未来汽车目标是每个角色合作中的粘合剂。
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之国际新能源及智能汽车大赛——英飞凌擂台赛,便试图构建这样一个汽车创新的“第三空间”,8个参赛队伍因为未来汽车的目标同场竞技。
驾车卫士ADAS项目提供基于单目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解决方案,自身定位为数据和服务公司,目前已有前装业务。用多传感器融合与Mobileye等纯视觉方案企业差异竞争,可以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在内的整套设备成本控制在千元以内。
新能源车辆电力控制系统是一个产学研共同孵化的企业。核心技术是把分散的控制器集成在一起,为纯电动商用车提供多合一的电力控制系统。成本安装是其优势,面临的挑战是解决电子兼容和热管理问题。
智能电动汽车无线UL充电桩项目更加前瞻。团队基于共振耦合技术,研发了电动车无线UL充电桩。有效传输距离0.3m,充电效率可达94%,产品可实现远距离、高效率、低损耗低辐射充电,已在江淮IEV3等多品牌车型上加装试验成功。
智能汽车底盘电子集成控制系统项目,已成功开发气动系列ABS/ASR、ESP产品,液压ABS、ESP,电动转向EPS、电子液压转向助力EHPS。公司可向企业输出底盘电子集成解决方案,适用中小型电动车、轿车以及商用车,已有产品被万向采用。
智能电机控制器设计平台项目试图把风电技术引入到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比较独立,可以赋予更多功能,比如故障寿命状态监测。主控功能可以集成到底层,减少整机厂工作。
二维扫描汽车毫米波雷达系统项目带来了基于相控阵技术提供二维方向扫描的毫米波雷达产品,可以获得目标的高度信息,区分竖直方向不同目标。目标是满足小型化和降成本需求,量产价格将控制在千元以内,目前已完成样机制作。
自发电车轮项目通过在车轮安装不同质量的直线发电机来获得电能,回收胎面振动消耗的能量。目前已经完成台架测试。产品需要克服的挑战是载荷或储能系统增加,及其带来的控制和成本影响。
无人快递小车的应用场景是快递运输的最后一公里,用无人车达到人性化服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标。用户可用APP选择取、送货方式并实时监测快递在途状态。
在本次擂台赛中,二维扫描汽车毫米波雷达系统与自发电车轮项目获得了2017年1月在北京举办的全球挑战赛的名额,将直接进入英飞凌汽车电子生态圈重点合作伙伴体系,并得到重点合作伙伴的商务待遇与技术支持。
在孵化汽车创新的路上,需要一个人人发声的“第三空间”。借助平台力量,每一个新加入者将有机会在智能网联的主题词下,提供一次打破传统的大胆尝试。
我要说
登录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