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否认千人裁员,瘦身可能是为了专注这六点

  • 2016/11/15
  • 车云网

仔细梳理下,其实滴滴想做的还有很多。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滴滴在进行人员优化,裁员1000人,主要涉及到的是滴滴的快车部门。内部人士透露说11月和12月还会有至少两轮裁员。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与优步中国合并前,滴滴出行有6000人左右,优步中国接近1000人。

有意见认为,网约车新政实施,是这次滴滴快(专)车的减员的主要原因。还有人认为这次瘦身是准备轻装简行好过冬。

随后滴滴出行公关部否认了裁员的说法,认为是纯属无稽之谈,“无论何时,公司内部都会有员工进进出出,正常离职,但是这和裁员完全是两码事”。不论如何,网约车新政实施后,滴滴的神话光环不再犹如以前,声音似乎小了很多。

实际上滴滴此刻要想取得政策上的突破并不是那么容易。地方政府能给到滴滴政策上的松动,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给予一定的缓冲期,消化前期大量进入的以营利为目的“以租代购”车辆,毕竟对于政府来讲,维稳显得特别重要。

如预料般那样,政策出台后,滴滴合规车辆减少导致用户订单下降,供需两端受挫。而快专车业务作为滴滴估值的主要贡献,也是未来上市的核心营利支撑,更是滴滴未来一切版图中的1,有了它,才会让后面的一系列0变得有意义。那么滴滴将会在专快车产品线使出什么招,在整体战略上滴滴还有什么文章可以做?我们不妨根据现有的消息梳理一把。

一、 快车向三四线城市突围,一二线城市提升专车服务水平

一二线城市,除成都、贵阳两地对于从事网约车的车辆和人员门槛基本未做限制,绝大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地)对于车型的要求基本在B级车以上,而且要求为从业人员购买社保,为车辆购买营运保险,这都无疑加大了专车的经营成本。但四线城市网约车政策较为宽松,对于车辆和人员户籍并未太多要求。

基于政策层面影响,滴滴必将向政策较为宽松的一二线城市以及三四线城市进行市场扩张。针对政策严苛一二线城市,滴滴现已推出“百川”司机培精准训体系,以提升驾驶员服务水平。同时,滴滴现阶段在北京、上海大力招募豪车司机驾驶员。这些都表明,滴滴正从内部服务管控机制和市场方向上,都在向中高端市场发力,以应对政策的出台。这也暗示会在中高端市场上和神州展开在中高端出行市场和神州展开一场大战。

但问题是,三四线城市是否存在打车难的痛点?打车需求又有多旺盛?

二、多边形的出租车市场

出租车作为滴滴进入出行市场的敲门砖,无疑为滴滴撬动了出行市场,但从2015年开始,出租车的战略地位逐步降低,滴滴后来推出的快车、专车业务反而和出租车成为死对头。根据罗兰贝格数据,2015年出租车市场规模为486亿美元,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但目前出租车90%的业务来源于线下,滴滴目前的市场渗透率很低,只是做了出租车的线上化运营,新政之后的滴滴继续拉拢出租车。

最近消息,滴滴牵手150多家出租车企业探索多元化融合发展之路,在此框架下,未来出租车司机可提供滴滴平台上的快车甚至专车服务。这一合作本质是滴滴试图通过出租车来增加平台供应量,但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滴滴越来越像一个庞大的出租车网络叫车平台。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如何挖掘线下巡游出租车的潜在价值。比如巡游出租车大部分的乘客还将选择路边招车的方式,始终有大部分的乘客和司机难以转向线上。

试想,换一个思路,如果让通过巡游接单的出租车通过支付为乘客提供线上支付手段,把营业流水拉倒线上来,也必将将出租车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同时,国内大部分出租车并未提供线上支付的手段,仅有少量出租车可提供线上支付,也为滴滴提供出租车线上支付功能提供了市场空间。

三、单车,1-3公里的出行市场不能放过

滴滴的目标是做成一个大而全的出行平台,相信在滴滴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ofo的时候就猜到了它将布局1-3公里的出行市场,一方面弥补出行空缺,一方面防备单车这种现象级公司的低端颠覆。

网传滴滴单车图网传滴滴单车图

近几日滴滴单车被曝光,从而佐证了这一猜想。相信不久后的一天,你可以在滴滴平台上叫一辆ofo单车,不,也可能是滴滴品牌单车。据了解,ofo自身车辆缺少GPS定位功能,让走出了校园的它变的更加像一辆普通自行车,或许滴滴也正是不满意这点才自己造车,加快市场进程,但现在的问题是,滴滴与ofo的关系很微妙,收购?防御?还是同进退?

四、开拓用车服务,网络私家车主

新政的落地对滴滴最直接的影响在GMV,但私家车主的流失,也足以让滴滴头疼,滴滴估计现在也在憋招,怎么留住私家车主。

在私家车主用车过程中,停车、维保、洗车、保险等是主要环节,但目前一二线城市最能击中私家车主痛点的无疑是在停车上,而且停车也是一个高频行为,可以预想滴滴下一步可能会在停车上进一步布局,同时后续继续深入维保等领域。当然,停车需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去协调物业、业主等,这么重的事滴滴作为平台,当然不会干。现在滴滴可利用自身优势成为第四方平台,为第三方停车厂商提供解决方案,及流量入口,同时打通车位数据和室外交通数据,而第三方负责车位的运维。

五、与公交集团合作,意图全面绑定用户

上个月,滴滴通过与各地公交集团或交通信息监管部门官方合作,将实时公交业务开通到8座城市,提供出行信息服务,帮用户及时了解城市现有公交线路的实际运行状况。滴滴公交是由以前的滴滴巴士改名而来,可以看出,滴滴这一举措意图一方面是可以与政府部门搭桥牵线,促进关系,另一方面提高用户黏性,因为在新政出台车辆减少车费上涨之后,用户主要流向了公共交通,滴滴虽然不可操控公共系统,但至少可以让传统体制走向线上,以此来锁定客户,比如急脾气的你发现等的公交车要15分钟才能到,你可能就向右一滑,断然叫了辆快车。

六、智慧交通以及无人驾驶

滴滴收购Uber中国后,两者却继续在国际市场正面交锋。值得玩味的是,出了中国市场两者的地位发生了转变,除了规模铺垫,在无人驾驶进程上,Uber已经在旧金山开始测试无人驾驶汽车了,滴滴也传出了将于苹果合作开发无人驾驶技术的消息,将利用自身积累的汽车驾驶数据和交通大数据,发展智慧交通。

车云小结:

网约车新政传出以后,很多人开始唱衰滴滴,认为滴滴“已死”。纵然新政的条条框框削减了滴滴快车的业务量,但也不妨碍人们在打车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滴滴APP。政策的实施是维护市场紊乱的秩序,一个真正能创造价值的企业即使在政策被动驱动下,也依然能够找到破冰之道,回归正途。仔细梳理下来,可能滴滴能讲的故事还有很多。

更多评论 收起评论

我要说

欢迎您!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