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岂因……
几天前,北京汽车与方正证券在深圳联合主办了“智汇京深·2016汽车产业资本峰会”。
活动规格不小,当地市政府领导出席进行了讲话,包括北汽集团、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方正证券甚至几家银行,一条长长的汽车产业链上生产、流通、金融各个环节的参与主体几乎都到齐了。
国内经济这些年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产业升级”,前前后后说了好多年了;然后是去年新冒出的一个词“供给侧改革”。对于汽车产业来说,这两个关键词都得好好研究。
前者要求的是从做大到做强,政府强调了好几年,国内的汽车厂也努力了好几年,产品层面冲击高端、品牌层面向上寻求突破都试过了,甚至重新搞一个品牌这样的方式大家也都尝试过,效果寥寥。“供给侧改革”算是政府给了一个相对清晰化一点的方向,这次不光是要求了,甚至细化成了相对具体的执行建议。
百度百科上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定义是:“就是从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这话听起来耳熟吧,连政府都用互联网思维搞经济了,何况金融呢,更何况汽车呢。
方正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大会上抛出了一个观点:北京、上海现在城市流动人口还没到饱和状态,“北京2200万人、上海2400万人,东京的面积比北京多10%左右,东京3600万人,首尔的面积只有北京的一半,但是比北京多2400万人。”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金融分会秘书长解淳说这些年技术进步在流通行业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她将这些影响归结于两个层面:1、开始了行业整合,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2、新业态出现,大量资本进入流通行业,“特别在汽车金融领域里,有以翻倍增长的企业出现”。
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特别提到了北汽产投,表示其管理资金规模已经超过2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超过30个,其中主要包括滴滴出行、中车宝联这一类在一二线城市融合了城市交通出行作用的项目。
在这三位的发言当中,其实贯穿了一条非常清楚的逻辑线条,首先基于一个共识,城市仍然是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地域,城市的人口会进一步扩大,而这些人口又是消化汽车技术升级、产品升级的主力人群,因此在现有结构下城市交通问题会更进一步被放大,用户的出行需求、购车需求以及城市交通系统也会随之出现相应的结构性变化。汽车产业在面对这些变化时获得的机会,一点也不比制造升级来得小,甚至会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在发言的一开始就先提出了一个迫切现实问题,“明年1.6L以下购置税减半政策结束”,这是对制造业参与主体们说的。而后又抛出两点,首先是电动汽车的技术发展很快,“去年一年电池性能平均水平提高了30%,成本下降了30%;电机提高更高,成本下降40%”;而后又提出“(金融)对汽车不要只关注高回报的短期投入,找一个长期稳定的回报。”
中汽协的观点几乎可以认为代表了政府的意见,有提醒、有提倡,甚至还有放低身段的建议,几乎就是帮着制造生产商拉投资了。
如果说过去几年汽车产业环境最大的变化,其实和经济的变化差不多,政府该做的已经做了不少,从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都提供了不少政策扶持。现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大会上提到了“L型”),也到了该企业回报政府的时候了,过去是后者扶着前者站稳脚跟,以后就该前者好好干,多给后者长脸了。
具体到这次资本峰会,大体上已经明确了未来汽车产业的各种机会所在,长长的一条产业链到处都是矿,该投的投、该创的创、该改的改,基础条件已经不能更好了,接下来的主题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了。
我要说
登录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