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机会到现场的童鞋们,车云菌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盘点大餐,快来!
车云按:“自动驾驶”、“Autopilot”、“车联网”、“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不知道这些时不时就会出现在耳边的新鲜词汇有没有让你对未来很憧憬?TAXI,巴士,地铁,飞机,私家车等等我们习以为常的交通工具未来又会变成哪般模样?或者说会被怎样的出行方式代替?也许科幻小说/电影中描绘的那种天上飞船极速穿梭的场景并非只是作家灵感的自嗨,也许解放了双手的我们在无人驾驶汽车中“吃着火锅唱着歌”的念想要实现并不遥远。
如果你还是想象不出未来出行方式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革,不如跟着车云菌来2016(MMC)车联网与智慧交通展览会逛一圈。在这里,你既能触碰到交通科技发展最前沿的模样,也能了解到目前出行领域都有哪些极富创意的产品。所以,请大家一定扶好下巴,免得被那些脑洞大到关不住的的设计师“吓”到合不拢嘴。
① 胶囊高铁
在全真空管道中狂飙的“胶囊高铁”,让乘客不到1个小时即可从北京抵达上海,35分钟即可从洛杉矶抵达旧金山……自从2013年“钢铁侠”埃隆·马斯克提出“胶囊高铁”(又作“超级高铁”)的概念后,这一设计速度超过飞机的新型“胶囊列车”就备受世人瞩目。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马斯克对外公布了“胶囊高铁”的基本技术计划,并邀请其他厂商参与,而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以下简称“HTT”)和Hyperloop One是首批开发超级高铁技术的两家公司。这次现身2016 MMC的正是HTT首席执行官德克·阿尔伯恩(Dirk Ahlborn)先生,而车云菌在与其攀谈中也了解了很多关于HTT项目的进展及未来规划的细节。
想知道更多详细内容,不如移步这篇《专访 | “胶囊高铁”CEO:Hyperloop三年内投入主体建设》, 你想知道的这里都有了!
② 飞行汽车
Terrafugia是一家成立于2006年,位于马萨诸塞州沃本市的创业公司。它曾在“MIT $100K”商业计划比赛中胜出,随后开始筹集种子资金。而“terrafugia”这个单词源于拉丁语,意为“逃离地面”,意图可谓不言而喻。Terrafugia的第一个项目名为“The Transition”,它从原型设计到试飞共花费了大概两年的时间。这是一辆可以合法上路的“汽车”,可以在汽车和飞机两种形态之间来回切换。先上视频一睹为快:
值得一提的是,Terrafugia表示会继续多方尝试,希望在2021年左右推出一款采用延长续航里程的混合动力飞车——TF-X。它配有两个600马力的电动马达和一台300马力的燃油引擎,倾斜的两翼能进行低空飞行,续航里程将超过500英里,性能远远优于前代Transition的产品。
Terrafugia市场营销与传播总监Dagny Dukach在接受车云菌采访时表示,“用户只需练习并掌握何时何地安全起降,能够在紧急情况下,知道如何拉动手柄激活降落伞系统等基础知识即可”。具体有多牛掰,各位看官请看视频咯~~~
③ 汉能太阳能汽车
说到清洁能源,可能没什么比太阳能更唾手可得了。“钢铁侠”马斯克在上月发布的「特斯拉重大计划 Part II」中也对其未来的绿色能源战略做了详细规划。而就在本周五,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正式批准特斯拉收购太阳能提供商SolarCity的交易。所以,未来交通出行的变革,自然少不了在太阳能上打主意。
7月2日晚,停牌一年多之后,汉能发布了四款全太阳能动力车,以及最新的能源战略,其中Solar O和Solar A如约出现在了今年MMC汉能的展台上。先来一段视频解馋啦。
之前发布会现场亮相了四款不同风格的太阳能车,车型都以Solar X的方式命名。这四款车造型风格完全不同,定位也各异,唯一相同的是,工程师在设计时都想尽办法增加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今年汉能在MMC上展台上只有Solar O和Solar A两款车型。
Solar O是体积最小的一辆,是一辆小型车,针对城市内个人出行场景,比如后排座椅可以折叠,在后备箱可以放两辆滑板车等。在停放时,风挡玻璃处可以打开一块太阳能薄膜电池板,一方面增加采集面积,一方面也可以防止车内温度过高。
汉能Solar O太阳能电动车
Solar A的外观造型远比Solar O夸张得多,其车载系统部分增加了一块小太阳能板,用来单独给车载系统供电。车辆在停放状态下,车顶后方可伸展出一块太阳能板,增加能量采集。
汉能Solar A太阳能电动车
可能大家最关心的是,汉能这些太阳能电动汽车的续航能有多少?据汉能集团副总裁、汽车事业部CEO高卫民介绍,这四辆车在平均日照5-6小时下,可保证续航80公里。不过太阳能发电受浮尘影响很大,对发电效率的影响能达到70%,如何保证薄膜电池板表面的清洁,尤其在雾霾天气影响下,是个大难题。另外对雨水天气较多的南方而言,并不适用。如果最终太阳能车依然要靠充电桩来解决续航里程问题,那么它本身的优势荡然无存。
④ 地捷科技(ELIP 地铁的士)
“地铁的士”,是一种流轨无人驾驶系统,采用独立式小车厢模式,两人一车厢,人人有座,一站直达,提供稳定、持续的前进动能,独立式小车厢彼此间无相对位移,可以实现高密度状态下的高速度,变轨问题由立体变轨模式完成。先看看官方制造的概念视频一探究竟吧。
据地捷科技CEO赵毅介绍,“流轨+立体变轨”这样的交通方式,让每个乘客都有有舒适私密的环境,无需等候,随到随乘,交通耗时也将减少一半。整个方案的设想来源于仿生学研究——红细胞在血管中流动,其自身并不携带动能,而是跟随血液前进,由于红细胞间没有位移,可以实现红细胞高密度的同时高速度,从而形成更大的运载量。假如未来这项系统能真正实现量产的话,车云菌相信改变的不仅是个人出行方式,同时还会给整个城市带来积极的环保效应。
① 开云
开云汽车与力帆集团合作打造的一款城市智能电动车—VV,在MMC开云的展位上亮相。开云汽车称,开发VV电动汽车是为了解决城市的交通状况,满足日益增加的快速出行需求。
VV电动车车身尺寸为2275 x 1085 x 1452最多容纳三人乘坐,最高车速40公里/小时,车重300kg。底盘系统采用四轮独立悬挂,替代常规的前后桥系统,车身系统的“三明治结构”保证了安全碰撞。“三明治结构”的核心层为钢管,中间层为发泡材质,起到了良好的隔热、缓冲作用。如此,VV的车身相对于常规钣金车身减轻约60%。
开云VV智能电动概念车
其实令VV电动车脱颖而出的当属它的智能设计。它的智能化配置在同级别低速电动车型里是比较丰富的:可通过手机App随时踪车辆状态,监测VV电动车的电量,GPS实时车辆定位,一体化智能仪表。
开云智能换电柜
VV电动车配备了三块电池组,整体续航里程为80km,可以满足每天城市内的基本通勤。VV设定了“一块电池、两块电池、三块电池”三种电池系统模式,三块电池均采用便携快插结构设计可任意取出。放置于固定区域的换电柜类似丰巢快递的自主存取货柜,操作便捷高效。
② STARY 电动滑板
这款号称是目前世界上最轻薄电动滑板的STARY,车云菌终于在2016 MMC现场活捉到一只。虽然你可能还是得暴晒在太阳底下,但起码看起来还挺帅的(要是你不摔倒的话)。
说到滑板,一般人基本都怎么敢尝试,因为不留心就马上变成“狗啃泥”。而开发STARY的上海团队,不仅把那块最重的电池进行了轻量化的设计,不改变续航的情况下使整个滑板的重量降至3.9公斤。
STARY电动滑板使用的行星齿轮变速器
此外,STARY 的轮子里还藏着发动机、传感器和变速器。而“行星齿轮变速器”的设计代替一般电动滑板轮子内的皮带,在人踏上STARY 的瞬间,它不会不听话地往前窜,而是能够相对比较平稳的留在原地,同样,这个减速机构也能帮助它及时刹车。另外,变速器也给滑板提供了最高30公里/小时的动力,还可以让它可以爬上倾斜30度的坡。
憋说话,车云菌已经准备攒钱剁一辆了。目前仍是预定状态,购买请戳介个链接→「STARY Board四轮轻快电动滑板车」,不用谢谢我,菌菌我是活雷锋!
③ 云马智能电动助力车
电动助力自行车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不过今年MMC展位上的云马X1、C1、mini车型却狠狠抓住了车云菌的眼球,不过这里重点讲下车云菌最稀饭的云马C1。
云马C1智能电单车
作为一款“年轻人的第一台电单车”,云马C1的外型和意大利单车品牌佳沃的小轮车外型设计类似,全黑车架设计,非常时尚,小巧而不失野性。不过整车重量有16kg,整体偏重,但考虑到它是款电动车,想想也就能接受了。可以载重120kg,一般的成年男子都没问题。
云马C1智行车搭载了Yunbike自主电机,传动转化效率高达86%以上。无电骑行时,相对市面上198直径的电机磁阻减少80%,不用过于担心电机所带来的阻力。同时内置了3轴加速度传感器,3轴陀螺仪,遇到坡度的时候,智能系统会自动补给动力。
车云菌觉得云马C1设计比较贴心的是,它的仪表盘下方有一个USB接口,可以充当移动设备的充电口,这样当骑行中配合手机导航时,再也不用担心手机没电啦!
当然云马C1的智能还体现在用户通过App扫描车把上的二维码对车子进行绑定。绑定后,主页面上可以查看C1的电量和预计续航,还对车子电池、电机、驱动器进行全面健康检查,时刻监测车况,保障安全。
④奇点汽车
这是一辆“造型+功能”样车,主播亲测有效,车内智能大屏、周身环绕灯光设计、鸥翼门设计等,颜值颇高,但这并不妨碍它跑起来虎虎的样子。
3月9号,奇点汽车的发布会上,智车优行CEO沈海寅谈起他第一次的试驾初体验,怀柔试车场地的牛刀小跑,是这辆智能汽车与模型车、概念车的最大区别。
以下是这辆智能互联网汽车的基本信息——
1、为优化产品三电动力系统,战略投资了日本GLM(Green Lord Motors)电动跑车公司;
2、为促进产品设计,在法国成立了产品设计中心;
3、为填补机械与制造端软肋,已经与一家主机厂达成了合作协议,力争201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
4、为提升技术实力,联合TI、QNX、LG、SHARP等多家供应商,通过参股、利益共享等合作形式展开共同研发。
5、在智能驾驶领域,联合中科院、清华大学、地平线机器人技术、Minieye等科研机构及企业展开深入合作。目前已研发出1套ADAS系统、1套防疲劳驾驶系统、1套夜视系统。
这辆车的预计售价在三十万以内,如果再加上政策对新能源电动车的补贴利好,性价比什么的也是惊人。
① 极目知行驾驶预警仪
作为一家专注ADAS技术的初创公司,极目启行App可通过图像识别算法为驾驶员提供高精度的ADAS驾驶辅助,因为购买成本低,所以目前吸引了第一批受众和有意向合作的主机厂/供应商。而首次参展的极目在今年MMC上发布了第一款极目知行驾驶预警仪,作为一款主打后装市场的ADAS产品,它融合了千寻位置旗下民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为广大车主提供高精度的前车碰撞预警、溜车提醒、车道偏离预警等驾驶辅助功能,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在产品功能方面,极目知行预警仪主要从驾驶规范性和驾驶安全性两方面入手,实现诸多驾驶辅助功能,提高行车安全。
此外,极目知行预警仪还支持前车启动提醒,在等待信号灯或堵车时该功能可以针对前车的启动进行提醒,让广大低头族不再错过绿灯。驾驶行为分析、车载热点、一键抓拍、行车记录、社交分享等功能也均已在知行上实现,共同为广大个人车主提供全方位的安全驾驶体验和保障。
据车云菌了解,目前极目已经小批量量产了该产品,会拿给有意向的合作方进行测试。
② 极豆-智能导航/智能后视镜
去年 7 月 1 号,极豆在北京发布了后装智能车机D1。虽然之后经历了硬件研发入坑、代工厂不靠谱、发货延迟等等可能很多技术创业公司都会遇到的问题,但车云菌还是要庆幸在今年MMC的展台上见到了刚刚发布的极豆车机导航升级版 D1S 和全新品类的智能后视镜 M1S。
极豆车机导航升级版 D1S
极豆智能后视镜 M1S
其实 D1S 是在去年 D1 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升级。D1S 分为标准版和高配版,处理器依然采用了骁龙 625 处理器。标准版配置 2G RAM 和 16G ROM,售价 2499;高配版则为 2G RAM 和 32G ROM,售价 2999。另外,极豆还发布了低配版的 D1A ,售价 1999 元。
另一款全新产品——M1S 智能后视镜,则是极豆的一次新尝试。M1S 屏幕大小为 8.8 寸,分辨率 1920*480,配置 2G RAM 和 16G ROM。
D1S 和 M1S 都支持硬件的扩展。例如,D1S 如果配备专用的摄像头硬件,就能实现 ADAS 的功能;而 M1S 本身自带 ADAS 功能,还能支持多个摄像头,实现前后双录、车内疲劳监控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极豆产品ADAS 功能实现的合作方是极目。双方合作,显然能丰富极豆的产品功能,增加卖点。同时极豆的 C 端用户也能对极目的 ADAS 算法和数据积累有较大帮助。
③ 出门问问
首次参展的出门问问(ticwear.com)为今年MMC的观众带来了最新产品:「问问魔镜Ticmirror」和「问问魔眼Ticeye」以及全新开车问问APP。
与一般智能后视镜产品不同的是,问问魔镜Ticmirror的交互能力值得点赞。它支持全局语音操控、手势操控、超大屏幕和物理按键、闪闪呼吸灯,实现便捷操控的同时,也保证了驾驶安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闪闪”呼吸灯交互方式是这款产品的的独特存在,它会给你带来贴心提醒和安全预警。
此外,问问魔镜Ticmirror采用7.84英寸超大触摸屏,内置GPS+北斗双模定位导航、内置地图导航、可使用全国离线地图包和离线语音包,支持高清双路行车记录功能。此外这还是一款注重社交的产品,能够与微信联动实现远程监控,抓拍精彩画面,自动发送至微信,微信接收好友位置信息,自动导航接送及驾驶行为分析月报等。
我要说
登录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