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清华大学苏州研究院正按照三大战略进行部署,分别是平台化战略、科技金融战略、市场驱动战略。
8月19日,由车云网和汽车创新港联合主办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合作大会”在上海召开。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院长成波在会议上发表演讲,阐述了我国科技转化率低的核心原因,并分析了良性的产业创新模式以及清华苏州研究院的应对之道。
清华苏州汽车研究院院长成波
在成波看来,我国低于10%的科技转化率对比国外近40%的转化率来说,不畅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策问题造成创新的动力不足。
创新主体包括高校和企业都没有比较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对高校而言,其使命一个是人才培养,第二个是科学研究,第三个是服务社会,最后一个才是对于社会技术的贡献,所以出现一种重理论、轻应用、重研究、轻开发,这个现象是每个国家都存在的。对企业而言,创新绩效不明显、规模扩张导向的企业不会把工作集中在研发上。
第二,没有经过充分的验证。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和中试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经过严格中试的项目转化成功率能有60%—80%,没经过中试的转化率只有20%左右。这是因为创新主体对中试的投入太少。在成果转化领域有两个95%比较值得关注,到目前为止,从大学把技术转移最后产业化有95%是发生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直接投资的研发的机构里面,只有5%是通过技术许可或者创办企业产生的,在后面的5%里面又有95%是通过技术许可,做授权使用,还有5%是创办新企业。成波认为通过企业这个载体与大学深度的合作来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创新是比较靠谱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
第三,资金的问题。
一个是总量不足,还有一个是资金投入的比例不合适。我国从研发到中试到批量生产,大概是1:10:100,我们现在国家的大概比例按统计数字是1:0.7:100,数据显示了对于中试环节的投入严重的不足。美国发达的风险投资造就了其较高的科技转化率。
产品创新的三个阶段
那么,良性的产业创新应该经历怎样的阶段呢?成波认为应分为三部分:
第一个阶是科技创新,这个阶段大部分发生在高校、研究机构。
第二个阶段就是产品创新,这个应该是以企业为主体来进行。
第三个是商业创新,这个阶段要使产品和市场和资本和商业模式进行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从创业企业流向大企业,完成闭环的科技转化,中间由基金、由资本来完成资源整合。那么,清华大学苏州研究院会扮演怎么样的角色呢?
按照成波的说法,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把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分为两条线索来推进:
第一、主要是集成技术进行工程转化,进行应用开发,对一些技术方案进行技术孵化,再到企业孵化形成产业集群;
第二、履行社会责任,为产业服务,包含了从技术服务到金融服务,到人才服务,建立基金,建立VC、天使,策划并购等行为都是为实现把技术从萌芽阶段推到产品。
清华苏州汽车研究院的两条主线
据悉,目前清华大学苏州研究院正按照三大战略进行部署,分别是平台化战略、科技金融战略、市场驱动战略。
我要说
登录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