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心是继做事初心之后,另一个要被反复敲打的词。
12月2号,赶集网宣布上线赶集好车,正式进入二手车O2O领域。据透露,赶集网将投入1亿美元用于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商业合作伙伴的发展。
之所以注意到这个信息,是因为赶集网提出的二手车模式是C2C。相较于国内已出现的B2B、B2C模式,后来者理想预计,C2C能更大程度上降低信息沟通成本、环节暴利之殇,使得二手车交易两端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
赶集网之所以觉得自己可以做这件事,无非出于两种考虑:
1、作为分类信息服务的提供商,赶集网自有信息优势和业务延展的可能。顺利成章的拓展020的信息领域细分;
2、二手车市场热得不能再热,与其守着信息不用,不如自己做一个信息集合,促成交易。顺带以赶集网APP留存用户,做汽车后服务的系列动作。
乍一看,这是一个完美的信息分发及再利用,但不得不毒舌几句:信息多不代表信息有用,更不代表就能够理直气壮的天真。
不提赶集网在信息集合、处理过程中的专业能力,单单想借用信息的火苗去融化整座二手车市场的冰山,是过于相信也过于依赖互联网。另一方面,二手车这一行业的复杂和难搞,创业者心知肚明。这是一个重度垂直的领域,没有精耕细作仅仅依靠信息的链接与组合,是不现实的。
C2C二手车交易所需要的节点配合包括:信息的搜索、分析、对接;车辆的质量检验;交易过程的安全;车辆质保等。每一个节点单拉出来都是一件重活,更不用说克服消费心理、环境习惯和交易跳票等客观问题了。至于以平台姿势对接后服务,呵呵。
这里的吐槽不是对赶集网的偏见,而是基于二手车行业之重的考量。在面对这样略显草率的内部创业式动作时,不免怀疑赶集网做这件事的初衷,也不免摊手早期互联网公司做深度拓展的焦灼外露。
我时常觉得,敬畏心是继做事初心之后,另一个要被反复敲打的词。尤其是在创业、投资、拿到钱的过程被无限放大渲染的今天,对“分内事”的界定和对“力所能及”的考量是先行基础,之后再去思考优势再造。头脑发热的冲进来,试图讲一个看似精良实则马脚毕露的故事,建议剧本不要写的太差。
可能对这件事喜闻乐见的,是那些埋头做事的务实派。没有足够多的比较和竞争,实难吸引足够多的资本关注,以及优胜劣汰的衬托。
好比一道选择题,当两个选项只有微弱差异时,很难做决定。而当给出任意一个纬度的劣势选项时,我们往往会明确的排除掉那个模棱两可的答案,选择这一纬度中占据优势的那一个。
我要说
登录发布评论